01
今天早上5点多去家对面的大学操场跑步,跑了10公里。
中途,老公也来跑步了。
回到家,7点多,去楼上做完平板支撑和跑后拉伸,下楼看见儿子在厨房干活。
我说:“今天起来得挺早呀。”
儿子说:“我都去操场跑完步回来了,本来想去找你的,没看见,错过了。”
我说:“刚好我今天跑的外圈,没怎么在操场上跑。”
没想到一家子今天早上全去跑步了。
我是从今年4月开始坚持跑步的,开始每次跑两三公里,5月变成5.2公里,到7月变成6公里,一般跑二休一,偶尔跑一下10公里,也不太费力了。
因为前几年也跑过,所以比较快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开始跑时,家人都无动于衷,我跑完回家,他们常常还在睡觉。
跑了几个月,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体重也减了几斤,当然这个主要靠控制饮食,运动顶多算辅助。
6月底,我跑了3个月后,老公突然说:“以后跑步时,叫一下我,我也要去跑步。”
我说:“我都早上五点多就去跑步了,怕你起不来,你可以晚点去。”
结果第二天,5点过一点,他就自己起来了。
所以从7月开始,老公也坚持跑步了。因为很久没怎么运动了,从2公里开始。
儿子看见我们都开始跑步了,说他也该运动了。
前两天,他说下午在我们学校跑了两圈,没想到今天早上就一声不吭地加入了我们的跑步行列。
没想到因为我跑步,全家人都开启了跑步模式,而且都是自觉自愿,不是我劝说的。
02
这些年,我先发起行动,然后家人紧跟其后的事情,不止跑步这一件。
前几年,我开始断舍离。最初每扔一样东西,征求家人的意见,他们都舍不得。
那好吧,我就只扔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扔了一段时间,家里肉眼可见地越来越清爽,他们也不知不觉地都开始扔东西了。
现在全家人也基本养成了习惯,不乱买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就及时处理。
记得那时我曾发分享帖,不止一个朋友说:“我也好想断舍离啊,但是家里有个拖后腿的,绝对不会让我扔。”
其实一听这话,就知道是自己在找借口,自己还没开始做呢,就想着对方一定会阻止,说到底是自己根本不想做。
你干嘛先要扔家人的东西?你扔自己的东西谁管得着?一个个又不是受气的小媳妇
先努力做好自己这一块,时间长了,等家人亲眼看见好处,自然就加入进来了。
另外,我很喜欢看书,家里总是借一堆堆的书。快速看完一堆,又去借一堆。
但是老公和儿子几乎都不看书。
每次看见网上说,孩子不爱看书,是父母没有带好头。父母爱看书,孩子就爱看书。我就觉得这话很片面很武断。
我每天见缝插针地看书,也没见孩子喜欢看书啊。
所以我就自管自地看书,毕竟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干嘛要强求一致?
但是我这样天天看书,父子俩偶尔也会让我帮忙借书看,或者我说比较好看的书,他们也会拿去看。
可见,只要你长期做一件积极的事,还是会对家人产生正面影响的。
03
生活中,许多人觉得做一件事有益处,就希望家人也跟着做,所以就极力地劝说。
比如你觉得看书好,就不停地要求家人关掉电视、放下手机来看书。好像不这样做,就十恶不赦,品味低下。
这样的说教,有时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反感。
换位思考一下,家人喜欢的事情,你是不是也都喜欢,你是不是也都必须跟着做?
就像儿子喜欢踢足球,难道我也得跟着去踢足球?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你真觉得做某件事很好,你就自己先努力做好这件事,让身边的人亲眼目睹你坚持做后的效果。也许,他们就跟着做了。
当然也可能毫无影响,那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你自己做好就是最大的成果,别人做不做有自己的选择权。
最怕你一边说读书好,一边逼着孩子读书,你自己却从来不看一本书。这样的说教,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唤醒一个人,靠的不是说教,而是你自己的行动。
当你的持续行动产生了良好的效应,身边人才更有可能模仿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