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堰画乡
野菊米
丽水的“古堰画乡”景区颇有些名气,初听觉这名字有些奇怪。去后才知,这是瓯江畔的两岸两镇,轮渡通行往来。
我们先来到“画乡”,这是一个坐落在瓯江畔的村落。我们从空无一人的旁门进去,沿江走到码头。江两畔,绿树成荫。远远看见江边有一棵古樟,硕大的绿色树冠向四面八方伸展,树底下便形成了一个“樟树集市”,只是这个时间段似乎不成气候。不过在炎热的夏季,这可真是一方难能可贵的荫凉啊。
码头边没有裸露的泥巴沙地,全部用黑色的大块卵石头铺开,十分洁净。一群孩子在水边快乐溪水,几个大人坐在水边吹风憩息。澄澈碧蓝的江水在缓缓流淌,几艘停泊的白色帆船成了一道很有范儿的风景。
再走几步,又看见两棵参天古树,旁边还有一个清代凉亭,叫双荫亭。旁边有一条老街沿江伸展去。
因为热,不由自主就选择了沿江散步而非走老街。值得一提的是,江边的古街、堤坝、阶梯、游步道,一律用大小石头铺成,连同那些吊脚楼的基座,无一不是如此。走在水边,吹着江风,抬头看见一棵硕大的老树,粗壮的枝枝干干从木屋的各个角落探出头来,茂盛的枝丫在空中形成一把绿色的保护伞,不觉大为感叹,好奢侈的屋主啊!每走一段,就会有一个石砌河埠头,游客们坐在上面休憩,把脚浸泡在水里。每走一段路,又会看见吊脚楼之间有一条窄窄的石阶路,通往老街。我想这沿江的吊脚楼应是现代打造的,它们显然有规划,统一中却也不乏个性。有一家屋主吊脚楼下有钢管楼梯,却种了一壁绿油油的爬山虎,遮盖了整架楼梯,只露出一方绿洞,人站在那儿拍照打卡,会有走进绿野仙踪的效果呢。这样的树屋、藤屋不止一处,总之,很有文艺范儿。
走出离码头老远的江,江面愈发开阔,江中有江洲,把水分为两道。水在回流,形成粼粼波光,小舟、青山、云朵与蓝天倒映江面上。这里有一个当地人使用的轮渡码头斜斜探入江水中,叫“大港头上街埠头”。我们从此地上岸慢慢从老街走回。家家户户当街做点生意,门面打造得相当文艺。古朴的门窗、充满创意的摆件与小有气候的绿植相映成趣。探窗而望,正巧见几个妇女在临窗做香包。
买点吃的喝的再去坐轮渡。坐在船尾看汽船推开绿波缓缓离开画乡,有人在江中下网捕鱼,还有人在江畔稳坐钓鱼台。两岸风光旖旎,好似画中游。不久上岸来到“古堰”,即古通济堰所在的堰头村。
沿河走,先去看河道上游的通济堰。它建于南朝,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夏季,河水不多。远远看见水中有一道矮矮的“石墙”,从横坝上延伸,把水道一分为二。站到坝旁凉亭上居高临下看,横坝很长,有一个好看的弯弧,蓄起一汪清亮的水潭,倒映着蓝天白云太阳。想象一下水涨之时,河水从斜面坝上冲泄而下,一分为二,奔腾向下,一定蔚为壮观。
从古堰折返,沿一条渠水漫步。这条分水渠用条石垒砌,大约两米多高,渠旁长满茂盛浓密的草木,把绿水深藏在绿荫之中。每走一段,就会有一个水埠头,供村民走下石阶去洗刷,条石上还残留着肥皂水的痕迹。而每个埠头上总会有一棵老樟树,撑起参天的绿巨伞。越往前走,古树越多,不仅老街这边有,水渠对面也不少,都是樟树。其中有一棵,躯干已经中空,甚至长出别的树来,但根部却像巨蟒缠绕盘曲,紧紧抓着土地。它们历经千年沧桑,依然苍翠,默默守护着堰渠。是它们历史的见证者,细看那些古树名牌,发现每一棵都在千年以上!
渠旁的民居建筑,也很有范儿,撇开商业气息,它们是古堰景区的一部分,老屋、古牌坊、文昌阁、石函……望之令人遐想联翩。文昌阁与老树作伴,愈显厚重。所谓石函,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号称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说实话,如果不看介绍,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小桥,从上面走过也不会留意,倒是底下戏水的鸭子引起了我的兴趣。
再走一段路,就走回了码头,再登船返回画乡大港头镇,形成一个闭环。其实在村镇里住一宿看看瓯江的晨晚,也是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