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在英文写作中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对平时缺少训练的新手,用母语打草稿之后再翻译成英文也是一个常用的手段。但由于中英文的逻辑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导致表达不够准确以至产生歧义,往往无法达到一些英文期刊的要求,结果是给审稿人或者编辑要求重新修改,比如一个比较常见的审稿意见是说语言还需要提高,最好能有native的同行帮忙校对一下。更郁闷的结果就是因此而被拒稿。同样是辛辛苦苦地做计算,泡实验室得到的结果,如果仅仅是因为文章表达的问题被拒,那就实在太可惜了。为使文章得以顺利发表,要不是自行以英文写成论文后,再求助于在国外留学的朋友或是专业的论文编修公司,就是以中文写成后,直接找专业学术翻译服务译为英文。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只是发生在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身上,以英语为母语的研究人员,也常常需要专业的英文编修和审阅服务。
论文英语润色 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性强的工作。就学术论文的写作来说,用语遣词、文章结构逻辑、内容与术语、参考文献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范,不是说会用英语的人就可以做好这项任务。有个同事就曾经尝试过编修服务,用完之后还觉得挺满意的,聊天的时候还总结了几个编修服务的好处:
首先是更容易给编辑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是很强,对比编修前后的文章,差别还是有的。特别是不少小细节的语法错误给挑了出来,整个文章看起来舒服多了。投稿的时候信心也是比较足的。
投稿前经过专业编修的文章,也可大大节约编辑,审稿人的时间。避免文章反复发回修改同时也节约了作者的时间,加快了文章发表的进程。最重要的是给自己节省了不少反复修改文章的时间,而自己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科研本身。当然也是可以让其他的同事来帮忙校对的,但问题是大家都很忙,时间也都是很宝贵的,经常打扰到别人就不好了。
而且写作经常是这样的,自己可以看见别人眼中的微尘,却无法看见自己眼中的横梁。自己文章里的错误往往看好多次都看不出来,但是别人可能一眼就瞄出来了。多一双眼睛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文章,更容易看到其中的不足或是可弥补之处,让论文构思更加的完整和缜密。
英文编修、论文润色并非只有我们非英文母语的研究人员才需要用到的,也不是对于英文较弱的人的一种“歧视”或者“偏见”。更是一种有效社会分工的方式,让科研人员可以跟集中精力去做研究,而把文章校对的事情交给更职业的人员去完成。既可以帮助作者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原意,确保文章在内容、语法、结构和逻辑上的准确性,使行文流畅,同时也节省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