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
看完全程,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正反方即使立场对立,但在言语间都认同一个观点:
童话的形式是假的,但童话传递的精神是真的。
1. “孩子为什么需要童话?”
童话能满足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儿童喜爱幻想,也善于幻想,思维天马行空,撇开一切常规常理是他们的习惯。
而童话浓郁的幻想色彩与趣味和儿童的生命形态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所以儿童由衷地喜欢文学作品中的奇幻因素。
童年时,谁没想过在天上飞来飞去,骑着扫帚飞上天,或者像鸟儿一样长上翅膀。餐桌上可以随时变出一大堆吃不完的好东西,最好桌椅板凳也是糖果做的才好呢。
童话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童话,不是因为它讲了一些知识,说了一个道理,而是因为它“有趣”、“好玩”、“好听”、“使人心情愉快”、“很美”……
当孩子或倚或坐,拿着童话书聚精会神地阅读,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当孩子听完《古利和古拉》《大灰狼穿裤子》《胆小先生》等故事而手舞足蹈时,画面是多么美好!
童话带给孩子的快乐是无价的。一个从小体验过快乐的人,不管他长大后会遇到多少困难,都会热爱生活。
童话并非只是一味愉悦孩子,它能帮助孩子从幻想走向现实。
童话里勇敢坚强、聪明善良的王子和知性美丽、聪明优雅的公主往往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在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里,男孩梦想着“成为王子”,女孩梦想着“成为公主”。
这样的梦想同时也指引着孩子主动去学习勇敢、坚强、善良、优雅等品质,逐渐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白雪公主》让孩子体会到了善良与美好的情感,并相信善良终会战胜邪恶;《皇帝的新装》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借助童话,儿童可以初步发展道德情感,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对善良勇敢人儿的赞赏,对邪恶的憎恨,对勇敢的崇拜,这一切在儿童心灵的世界里形成了人生最初的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的雏形,能帮助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2. 童话的真假并不需要父母告知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从7岁开始,小孩会进入“具体运算期”,虽然难以抽象思考,但面对具体事物已经开始有初步的逻辑和批判思考能力。
正是这个能力,让孩子们注意到童话和现实情况相悖的地方,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已经能自觉分辨童话的真假。
罗振宇说:“孩子可以兼容真假,在虚拟与现实的世界自由穿越,这是孩子对世界的开放性,相反成人想要获得这样的境界,需要很多年的修炼。”
在成长的过程中,正是这种开放性,对于童话的分辨、判断能力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不需要成人刻意的努力。
我们不必刻意告诉孩子童话的真假,但还是要呵护孩子的童心,这是成年人给孩子的温柔。
前段时间,美国一所学校的一个代课老师,在课堂上告诉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
他还说小精灵、复活节兔子和牙仙子都是不存在的,这些“真话”让孩子们非常崩溃,甚至有孩子当时就哭着跑出了教室。
学校知道这位老师的行为后,当即辞退了他,学校的理由是,他在玩弄“儿童对美好的向往。”
我支持学校的做法,等孩子慢慢长大,他自然会知道童话世界不是真实的,但是让孩子尽可能保有对童话世界的信念,却是成年人的责任。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要教给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符合时代发展的真实,也同样要努力呵护孩童时代本有的童心。
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回想自己的孩童时代,嘴角能扬起笑容,这才是成长的完满过程。
3. 父母呵护小孩童心,界限在哪里?
之前,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新闻报道:
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点火烧伤同伴
6岁男童模仿故事,将塑料袋当降落伞从14楼“飞”下,摔至重伤
......
童话世界的确很美好,但过于相信童话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可能会与现实情况脱节......当这些情况在现实中出现,我们不需要对童话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要巧妙地借助童话,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识。
第一步:帮助孩子筛选童话
孩子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认知经验,形成良好的判断力。
父母为孩子筛选合适的童话故事,是第一步。
故事的选择有四大关键原则:
• 没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 故事情节生动,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
•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孩子喜欢。
• 有普世价值观,符合大众所接受的道德观、伦理观。
童话故事质量很重要,选择童话的契机也十分关键。
细心的父母,一定会抓住孩子生长发育的敏感期,根据孩子的心理成长需求或者成长困惑,选择不同的童话。
第二步:理解童话背后的故事
如何讲解一个童话故事?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达故事背后的故事,这是家长需要做的功课。
为什么《哆啦A梦》中的胖虎会欺负人?为什么巫婆会忍心伤害漂亮的公主?
胖虎也许因为身体胖,被人欺负过。巫婆也许曾被漂亮的姑娘欺负,之后,以伤害别人的方式保护自己,这是她对于不公的抗议。这些就是童话背后的故事。
理解童话背后的故事,就是针对童话的情节发展,父母和孩子一起延展出很多的“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凡事都有一个,与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这背后的故事,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讨论,是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的精神内核。
第三步:帮助孩子理清童话与现实的界限
孩子之所以会模糊童话与现实界限,本质上是因为缺少生活,缺少尝试,而常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
大自然是孩子教材,是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童话的帮手。在户外,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人的心境会如童话一般,这是大自然的魅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自然之子”在自然中,和孩子一起享受自然生活吧,去登山、去玩水,去玩沙.....去做那些看上去“脏”的事情,都是在帮助孩子享受最纯粹的快乐,了解生活的真相。
只有享受过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才不会过分去追求童话中的梦幻。
我曾遇见过一个害羞的4岁女孩子,不会大声说话,不喜欢在集体面前表现。
直到一次,她穿上艾莎同款裙子,拿起了艾莎同款魔法棒,和自己的好朋友站在表演舞台上。
当《LET IT GO》音乐响起,她昂起头,抬起手,挥舞魔法棒,表情淡定,一改往常在人前的扭捏样子。
我知道,那是她自信的样子。
随着音乐的推进,她的表演愈发舒展,自信的模样和爱莎挥舞魔法棒的样子一样动人。
谁又能说,这不是童话带给她的力量呢?
所以,童话真假不重要,童话背后的力量才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