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编 作为权力斗争的国际政治
第三章:政治权力
并非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还有政治性质;并非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同等程度的参与了国际政治。国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具有动态的特征,这种关系随着权力的盛衰而变化。
权利的本质: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威的掌控者之间以及他们和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
政治权力是权力行使者和权力行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前者通过影响后者的意志而对某些行动有支配力量,包括对利益的期待对损失的恐惧,对领袖或制度的敬仰和爱戴。权力通过命令、威胁、个人或权位的权威或超凡魅力或任何这些因素的结合得以实现。
权力与影响力的区分:权力可以强迫,强加于被动方。
权力与武力区别:当暴力演变为现实,,这便意味着政治权力让位于军事力量。作为威胁或潜在威胁的武装力量,是一国获得政治权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实际使用暴力意味着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联系为他们彼此之间的身体接触所取代,前者是政治权利的本质所在,后者则取决于谁强谁弱。一旦诉诸武力,政治关系中的心理因素便不复存在。
可用于不可用权力:核武器的出现。军事实力的增长不在必然有益于政治权力的增长。全面和暴力的威胁意味着彻底毁灭的威胁核威胁可以用作外交政策的理性工具,但是实际动用武力则是非理性的,因为相互威胁下的武力不再是用以实现影响对方意志的政治目的,而是用于实现毁灭对方因为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的非理性目的。
正当权力与非正当权力:其行使能够获得道德或法律认可的权力比相应的非正当权利更为有效,基于自卫或以联合国的名义能够比通过侵略或违反国际法更能成功的行使权力。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便是为外交政策披上正当性的外衣。
战争本身的政治目的本质上不是攻城略地,而事实战败国屈从于战胜国的意志。英国在十九世界的国际政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哦为,是因为他设计了一种政策:让别国意识到与英国为敌既太危险(英国的强大)又无必要(运用力量有节制)。
政策旨在增加一国相对于他国的权力,那么我们就必须先要考虑这些政策及其目标对国家权力所做的贡献。
权力欲是国际政治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国际政治必然是权力政治。无可否认的是,在整个历史时代中,不管社会经济政治的条件如何,国家总是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彼此相遇。还没有人指出怎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营造超脱了权力欲望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条件,从而消灭国际舞台的权力斗争。让一些丧失权力欲,而另一些拥有,是毫无意义和自取灭亡的。生存,繁衍和支配本能的欲望是人所共有的,这些本能欲望的相对力量取决于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也许会偏好一种欲望而倾向于压抑另一种欲望,或者通过使这些欲望的表现形式的不到社会赞同二而却赞许另一些表现形式。支配倾向是所有人类组织联系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贯穿于各个层次上。
第四章:寻求权力的斗争:现状政策。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不过是权力斗争现象的两种不同表现。权力斗争在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是因为在各自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政治和社会调降各不相同。在西方,各国社会内部显示出比各国互相间大得多的社会凝聚力。文化的遗址,技术的统一,外部的压力,尤其是政治等级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就是一国社会成为有别于他国社会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内政治秩序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且较少经受剧烈的变动。
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的国家,或在不断的准备战争或是在积极的卷入战争,或是处于从战争中的恢复过程。政治政策所寻求的,或是保持权力,或是增加权力,或是显示权力。
现状这一概念源于战前状况这个外交术语,意指和平条约中常见的一项条款,这项条款规定敌军撤出占领区,将该领土归还给战前的主权者。现状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持历史上某一特定时刻所存在的权力分配。和平条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法律条文把钱一次战争中的胜利和失败所造成的权力变动固定下来,并通过法律规定保证新的权力分配的稳定性。同盟条约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维持现状的作用。现状政策是以维持某一特定历史时刻努力分配为目标的,打不意味着现状政策必然反对任何变化。
第五章:寻求权力的斗争: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旨在推翻现状的政策。
诱因:战争的胜利(将胜利者和被征服者之间在战争结束时存在的关系,通过和平协定转化为一种新的现状)战争的失败(倾向于使战败者屈于永久从属地位的情势,会轻易的在战败者心中滋生想要改变现状,并与其交换在权利等级中的地位)虚弱(弱国或政治真空地带的存在,对于强国具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进入的,殖民帝国主义就是这样的现状)
目标:支配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全球——世界帝国
基本上在大陆范围内的帝国或霸权
严格区域化的权力优势
方法:军事帝国主义:由军事征服所造成的新的权力关系通常只能通过由被征服国家挑起的另一场战争来改变。而这种战争明显有利于后者。
经济帝国主义:没太大风险,也不是很有效。作为权力攫取的理性方式,是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扩张时期的产物。通过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权力关系来推翻现状,依靠经济控制而非领土征服来实现目标。
文化帝国主义:目的在于这个、征服和控制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通过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来实现目标。文化帝国主义一般达不到如此完全的胜利而使得其他帝国主义方法成为多余。典型作用是附属于其它方式:软化敌人,为军事征服和经济征服做准备基础。
极权政府的文化帝国主义有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度的组织性,因为这些政府基于其极权的本性,能够对其公民和国外同情者的思想和行动施加严格的控制和指导性的影响。
对抗政策:政策问题:遏制(这种政策为捍卫现有的权力,要求帝国主义国家停止进一步的侵略,扩张,或其他破坏现状情况的堡垒)、绥靖(试图将帝国主义当做现状政策来对付,一方的绥靖政策以另一方的帝国主义政策作为先决条件的)、恐惧(把现状政策误以为是帝国主义政策,A国针对B国采取某些亦在防御的措施,B国则相应的采取对抗措施,这种对抗措施强化了两国之间最初的误解,循环往复,如一战前的德国)
洞察帝国主义的困难:起初寻求在显存权力分配内部进行调整的政策,可能在其成功的进程中或受挫的进程中改变性质。
第六章:寻求权力的斗争:威望政策
威望政策:使别国相信它拥有的权力
外交礼仪:威望政策作为一种显示一国所拥有的权力,或他自认为拥有的权力,或它欲使别国相信它拥有权力的政策,从外交礼仪,外交会议选址,对待大使态度等方面。
炫耀武力:炫耀武力可以使得他国对该国的军备状况留下深刻印象。
威望政策的目标:为威望而谋求威望,为支持现状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而谋求威望。
三种误用:当一国由于自己的权力缺乏自信因而产生不安全感时,他便赋予某一特定行动一定程度的超出其实际重要性的威望。
当一国夸口自己的权力进而企图获得超出其实力的权力声誉时。
满足于低于实力的权力声誉。
第七章: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作用
本质:所有政治都必然是对权力的追求,但意识形态却把参与这种权力角逐解释称心理上和道德上都能接受的东西。所有国家对权力问题所持的态度都带有矛盾性。
现状政策的意识形态:现状政策常常能够显露其真实本质并免除意识形态伪装,因为现状由于其本身存在已经取得了某种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平与国际法有充分的资格充当现状政策的意识形态。
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需要证明它寻求推翻的现状是应当被推翻的,在许多人心中现存事物所具有的道义正当性,应当让位于一中寻求新的权力分配的更高的道德原则。当帝国主义政策并不是针对由一场失败的战争所造成的特定现状而是产生于一个诱发征服欲的权力真空时,帝国主义国家就不再诉诸公正的自然法来反对不公证的实在法了,而是代之以道义上的意识形态,宣称征服是不可推脱的作用。帝国主义最广泛使用的伪装和辩解,一直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