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承认这个事情不是为了纯粹讹钱的那种碰瓷。
那么,从确实发生事故,对方(专门考虑老年人)确实有受伤,且对自己伤势做出过度判断,要求肇事者赔付更多的资金,就从这种现象的展开对“真实性”的推导,分这么几个层级的真实。
第一层是最浅显的“真”,且是命题者命题意图,即:不要任意传播不实消息,因为眼见未必为实————这个命题意图,明显带有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引导倾向,但是其方式很幼稚。
“眼见未必实”被忽视(说明不碰瓷属个别)~真实
↓↑
信“眼见为实”(说明碰瓷现象属普遍)~真实
↓↑
看病贵(碰瓷的普遍与看不起病有必然关联)~真实
↓↑
看病与保险制度矛盾(国家经济担不起)~真实
↓↑
上述矛盾加于受害者(受伤后对未来担忧)~真实
↑↓
全国车祸多(受伤者因上述缘故不得不碰瓷)~真实
↓↑
被定位为道德沦丧之表现之一(过度赔偿)~真实
↑↓
道德与医疗有矛盾(医不保人,人不容人)~真实
↑↓
精神建立在物质上(对道德沦丧论的否定)~真实
↑↓
百姓出意外生活就窘迫(保障措施较弱)~真实
↑↓
结论1: 改善民生工作严峻或者见效慢(政府未用全力,或者好办法的见效周期长,只能等)~真实
↑↓
结论2:碰瓷现象之普遍是必然~真实
↑↓
结论3:不碰瓷之情况之个别是必然~真实
↑↓
结论4: 眼见未必为实之“未必”的几率微乎其微~真实
↑↓
结论5: 一个理智的人,不会专求几率微乎其微的真实,却反而怀疑几率非常高的真实~真实
↑↓
结论6: “眼见未必为实”发生几率微乎其微,故舍;“眼见未必为实”之不发生几率极高,故信~真实
↑↓
结论7: 眼见为实,多是真;眼见未必为实,寡~真实
↑↓
最终结论:由概率做根据,得出:以眼见为实做根据,多真少假~必然真实(说明:这个最终结论是必然的)
试问,这个命题到底想要哪层的眼见未必为实?命题者要的必然只是第一层的“眼见未必为实”,即,打算以个别的真实的“善”去否定普遍真实的“不善”,也即要以个别事例推翻普遍现象。
作为考生,为了配合命题,他们只能做第一层,只要到第二层,估计就会多多少少偏题。
但是,作为教师,这种在经验层面就能推导出必然关联的推理,心里要做到有数。考后帮学生“复盘”时,要把这个“流程”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看待一件事情时要动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一滴水层次做文章即可,教师要挖到泉眼,这样,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命题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那么,学生在应考时,即便规规矩矩按命题意图写作,其下笔的高度也不会一样。
(说明:1,“↓↑”这组图标,表示正推、反推皆可贯通,而且,适用于在任何一层开始的推导。2,由第一层向下推,是必然;从最后一层向上推,是其上一层能够真实发生的必要条件。3,联系“道德沦丧”之判断处,是个思维飞跃、物质与精神之关系是个思维的飞跃。4,几处“结论”,是为了复归始端并反证其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