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在里面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样子,或疯癫,或消沉,或抱怨,或乐观,丛生百态。
偶然看到的朋友的自拍,一女孩梳着短发,穿着紧身皮衣,在甜品店里指着蛋糕耍酷。近两年我们已经很少见面了,各自在他乡读书,连最平常的问好也起于“忙吗”止于“回聊”。
难以想象她会舍得别的女孩羡慕的一头秀发,干练的短发造型也很酷嘛。
说起此事,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就想换个发型,没想到也挺好看的。我诧异她理发时会不会很纠结,她说,那有什么的,大不了不见人呗,管他呢。
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女孩酷起来真酷。
刚过完我的21岁生日,聚餐的时候不知怎的,我和舍友说了一句,日子真快啊,感觉大学报道就在昨天,可我们离毕业竟也不远了。舍友小乙笔直端坐,一边剥虾一边说,那么伤感干嘛?活好当下才最重要。
我说我以后想去重庆或者南京,然后问他们想去哪里。
他们有的要去广州,有的要去鼓浪屿,有的说就想守在家,哪儿也不去。
14年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进了大学最能增进舍友关系的一件事就是夜谈,而男生夜谈的两个重点问题就是女人和游戏。
后来发现这句话也不尽然,我和舍友夜谈的内容涉及哲学神怪花卉图腾,唯独不谈女人和游戏,因为评论女人粗鄙,而游戏我并不常玩。
仔细一想他也没有错,两个平行的人生用一套理论怎么也是行不通的。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对话:
—“年轻时崇拜聪明人,但是经历越多越发现,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可毕竟这个世界是以力量强弱而不是善良与否来评价一个人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你告诉我的。”
—“我还告诉过你我是你爸爸呢。”
不评论谁对谁错,但是我觉得,人做出的决定以及决定所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齿轮的范成原理(范成法的实际加工中,刀具除作展开运动外还沿着轮坯轴线作切削运动)样同时进行,一个偏差将导致满盘皆毁。
生活中有很多令人苦恼的事情,一个繁冗复杂合作方太多不良要求却对团队有莫大好处的项目,自己想要逍遥浪荡随心所欲却又多方压迫的适婚年龄,要吃火锅又怕长痘同时觉得猪排也不错的晚饭。
我们有太多框架了,变得不敢恣意妄为率性处真了。
《开讲啦》李健那期他说:“我觉得年轻人其实就应该勇敢一点儿,我觉得以前的人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勇敢,可能是顾及的东西太多了,你可能知道太多,知道太多可能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小时候的我们开心了就笑,被欺负了就哭,见到喜欢的东西就和爸爸妈妈要,要不到就闹。那时的我们是一个人在最单纯的时间段做出的最直观的并且自认为有效的行为。
后来我们长大了,就不会这样了,因为我们“懂事儿”了。
我们了解了后果这个词,所以畏手畏脚了。
我妈喜欢屯大米,年头的时候就把能吃到年尾的大米都买回来,然后乐在其中,觉得自己未雨绸缪,很聪明。
一辈子如此,我和我爸对此也表示无奈,但也不敢说什么,毕竟做饭这种事还是我妈占主要地位。
唯独有一年经济颠簸,通货膨胀,粮食价格高得惊人,这更成为了我妈对自认为英明决策的佐证。虽然,并不是每年大米都涨价。
有这么一位妈妈的好处就是,只要你在家,就不需要担心你缺吃少穿,想要的东西她总会变戏法似的给你弄出来。然后大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别临上轿扎耳朵眼。
有天晚上,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突然发给我一条微信:我决定考研究生了。
他说忍受不了刚大学毕业年纪轻轻的自己向生活妥协,过朝九晚五的日子,然后把自己的棱角磨平,被迫接受现实。
我问他有没有很肯定考完研的他就一定摆脱现状,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七年前的他在那个遍地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没有一点犹疑地瞒着父母选择了转专业。从成绩优异的理科生滑稽又像是做贼似的成为了一名文科生,而彼时他对成为文科生这件事情并没有很深的理解,直到一摞摞的需要死记硬背的写满知识点的A4纸堆满了他书桌的那一刻。
他明白他要硬着头皮上了,但他欣喜,因为他可以考自己喜欢的文科专业了,这是一个作为理科生不可以报考的专业。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如愿进入了那个他一直喜欢的专业。
我没有多说什么,只发了一句:Good Luck,加油。
一个敢于冒险,且做的事是自己喜欢的并有明确打算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支持。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很烦恼的时候,要相信,以后的困境更多,烦恼也更多。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词条显示的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往后的发展。
我认为符合这句话的一个具有消极自我安慰含义的词就是“大器晚成”。
有思想有人格的年轻人现在哪还管什么大器早成还是晚成,年轻人就要做年轻人该做的事,那就是不盲目,不迷离,而后做自己喜欢的事。
要是我们真“懂事儿”了,我们也快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