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晓露和沐静相约,一周一次练习,写下我们的南方和北方的风景、民俗、人或事等。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最为宝贵。两人单发,链接对方。
《南方·北方》第9篇
唐山戏曲名人堂
唐山市简称“唐”,河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北东部,华北平原北部,南邻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华北和东北咽喉要地,唐山总面积为13472平方千米。唐山得名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驻跸而得名,素有“北方瓷都”之称。
唐山作为北方的工业城市由来以早,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械制水泥的诞生地。唐山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唐山的煤钢铁产量在国内都属名列前茅。早在1878年7月24日,开平煤矿在开平镇成立,10月10日牵至唐山乔头屯,担当起供应唐山、天津等地的工业、家庭消费和铁路,还有北洋旅顺威海卫、烟台水师驻地等处的管用煤,同时,也带动开平的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播。
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素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国内外。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唱莲花落为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莲花落子演变成评剧经历了落子和东北民间歌舞“蹦蹦”的融合,艺人们把两种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农村走进工业城市,得到煤矿和钢铁工人的喜欢和支持,形成较为完整的戏曲艺术则是在辛亥革命前后。
促使评剧产生的剧作家,以成兆才等人为第1代。成兆才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剧。后来成兆才吸收文明戏的表演手法,编演了一批受群众欢迎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尹腾博文》等。尤以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经久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于是定名为评剧,寓意“评古论今”之意。
1935年起,随着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到长江流域扎根,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的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主演《海棠红》,还搬上屏幕,并以此获得评剧皇后的称誉,建国后唐山出现著名演员魏荣元。
魏荣元,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河北唐山丰润,评剧魏派创始人。评剧创新的大功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代表作《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秦香莲》已被拍成影片。魏荣元先生既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位出色的评剧音乐家,他创造的众多舞台形象诸如包拯,乌木,钟离泉,陈有才,王永祥等,虽然都不是主角,但个个栩栩如生,他的唱腔被人誉为评剧魏派。
七岁随父(魏凤鸣)在著名评剧班社复盛社“借台学艺”,8岁拜薛长才为师学京剧,11岁拜王万良为师学习评剧。曾演过京剧、曲艺、相声;学过胡琴;小生、武生、花脸、小丑都拿得起来。1949年加入莲剧团为喜彩莲配戏。1953年入中国评剧团(后为中国评剧院),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实验,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著名的“越调”,扩大了男声音域,男演员从此有了成套唱腔。魏荣元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同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一剧中成功地创造了评剧包公的音乐形象,首次创造了评剧花用人不当行当。接着,他创造了老生唱腔,使后来者马泰的演唱才华得以发挥,使评剧现代戏得以蓬勃发展。魏荣元在[ 越调]基础上,为评剧创造了新板式和新调式,如《降龙伏虎》中的[顶板二六],突破了评剧[二六]板闪板起唱的格式,采用有规律的顶板起唱,节奏平稳,易于抒发人物感情。
再如《千万不要忘记》中的“流水板”,节奏轻快,活泼流畅。《朱痕记》中的“反越调慢板”,是在“越调”的基础上,再下降四度,比女声腔低七度,从音域上可以向高、中、低上行或下行,大大加强了表现力。而在《一杯茶》中的“越调慢板”,音域更加宽阔,旋律性和抒情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由于他既是作曲者又是演唱者,所以创作的曲调非常上口,易于流行。他塑造的《金沙江畔》中的乌木、《夺印》中的陈友才、《南海长城》中的赤卫伯等角色都很有光彩。魏荣元的演唱润腔技巧丰富,用得较多的是颤音及下颤音唱法。他还常运用32分音符的华丽行腔技巧,使感情的抒发更加丰富饱满,有人给这种唱腔起名叫“华彩唱法”。魏荣元的演唱艺术在评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76年因患肺癌不幸辞世,年仅五十二岁。
和评剧并称“冀东三支花”的皮影戏,又被称为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借助光源照射,将以兽皮等做成的人偶形象本身及其影子,映射到幕布之上,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做出各种动作,配以伴奏演唱,演出故事,观众透过幕布观看的戏曲表演形式。皮影戏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诸多艺术门类,并对道具制作、操纵技艺有极高的要求。中国皮影戏于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唐山皮影戏,又称驴皮影、滦州影、乐亭影、昌黎影、老奤影等,是发源于滦河两岸的昌(黎)滦(州)乐(亭)地区,唱腔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掐嗓演唱为主要特点,流布于冀东一带以及东北等地皮影戏的统称。其属于板腔体体制的戏曲剧种,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是明万历年间滦州人黄素志将唐山皮影戏向东北传播,1958年在乐亭县发现了明万历年间的手抄本影卷《薄命图》《炎天雪》。唐山皮影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这两句话准确概括了唐山皮影戏的突出表演艺术特征。前一句讲的是皮影戏演出的内容纵横千古、包罗万象,后一句则点明了皮影戏作为一种傀儡表演艺术,是通过艺人的双手操纵影人,展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道出了影窗背后的故事。正可谓是一道影窗隔出两个世界,台前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金戈铁马,异彩纷呈,幕后分工明确,手上功夫确实了得。
现介绍唐山皮影的代表人物中彭佐臣和齐永衡。
彭佐臣,男,汉族,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是皮影戏(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人。2018年5月,他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齐永衡,男,汉族,唐山皮影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皮影艺术家,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齐永衡出生于皮影世家,他的父亲、叔叔都是知名皮影艺人,13岁即开始登台演出,后师承赵善元、田庆广等皮影名家。弟子有张向东、张国英、赵广生、赵卫东等,在唐山艺术学校传授的弟子有任国辉、牛红志、李辉等,另有其他省市及国外弟子十余名,现已从唐山市皮影剧团离休。现被聘为唐山市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齐永衡自幼练就了深厚的皮影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出技艺,扎实地传承了传统唐山皮影戏艺术,并博采众长不断求新,使唐山皮影戏获得了新的发展。他的操纵技巧娴熟,能文能武,文戏他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细腻入微,武戏马上马下、长枪短打都表演得干净利落。他的表演手法灵活心手相应,演什么都像模像样,无论人物戏、动物戏都演得栩栩如生。
1981年演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齐永衡大胆创新,在表演唐僧师徒出场中的白马时,白马踏着迟、急、快、慢的音乐,马头抖动,马蹄迈步,地下起烟,三次过场,生动逼真的表演,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导演并主演的剧目有《白蛇传》、《三打白骨精》、《鹤童》、《鹤与龟》等百余部,已出版《中国唐山传统皮影戏百部精品剧目 齐永衡专辑》等多部。
1982年齐永衡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赴法国国际木偶学院为九个国家的影戏专家讲学授艺,使中国古老的皮影艺术登上了世界讲坛,他先后出访过美国、法国、荷兰、摩纳哥、日本、奥地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齐永衡被誉为“飞线大王”、“活影人齐”、“箭杆王”,是在国际上有很有影响的中国皮影大师,他的表演被誉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他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皮影戏的研究、推广传承上,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讲学授艺。
2006年,唐山皮影登上春晚舞台,向国内外华人展现一场唐山特色的文化盛宴。
唐山,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地方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唐山人,有幸生活在盛世中国,传承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