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对自身优劣势的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制定的目标。如果我相信自己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得不错,那么下决心成为一名工程师是有道理的。如果我相信自己四肢不协调、动作缓慢,那么试图加入大学运动队可能就不太说得通。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认知——甚至还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就。
有趣的是,这不仅仅在于你是否认为自己己经拥有某种能力,而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可以获得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认为某种智力(或个性、体魄)是既定的还是可塑的?一个人是固定在某种聪明程度上,还是能变得更聪明?心理学家把这些信念称作“间接理论”——也就是关于智力(或个性、道德观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个人信念。它们之所以被称作“间接”,是因为它们不一定是被特意或谨慎思考过的,但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它们依然强有力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选择。
I:这一段讨论的是信念对人的影响。在理解力层次金字塔图中,从低到高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利他。信念位于上三层,也就是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只有当信念收到冒犯或挑战时,当一个人在自觉反省的情况下,信念才会在意识层出现。信念产生问题,问题产生焦点,焦点产生情绪,情绪产生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结果又作用于信念,环环相扣。
A1:我曾经也有过许许多多的限制性的信念,比如我数学好差,身材不好等等。这些限制性信念一旦被提及,就会让我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比如生气,烦躁,当我被负面情绪所干扰的时候,我就会陷入内耗当中,为什么我这么胖?妈妈会不会嫌弃我?别人都不愿和我讲话,我孤零零一个人好可怜啊,越想越伤心。
A2:我要打破限制性信念,从觉察开始。情绪就是一种信号,告诉我此时此刻的想法是有偏差的。然后,改变自己的想法,辩证的看待问题。比如我认为我自己很胖,可能是心宽体胖,我的心情好,生活没有什么压力,所以意识就比较放松,脑部的能量储存起来。
持续AMBR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