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我的第一本个人故事集上市出版了。
关于这本书,也许它还不够优秀,也称不上完美,但我依然爱它,平时生活中我是一个很高调的人,但新书上市已经过去好几天,我都没重推和宣传,并不是我不爱它,而是感到就像孩子一样,妈妈负责生,学校和社会教会它成长,那我就将它交给你们去教会它成长吧,它的好与坏,也交给你们和市场来评判。
今天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事,新书也只是做个引子,关于此书,只再多说一句:这里有我倾心分享的个人以及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希望这些文字,能温暖可能正处在迷茫期的你,能给困顿期的你一些希望与光芒。
1,我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
2014年3月份,我的一篇日记《相见恨早》被一家出版社的主编发现,他联系我签约出版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合集。
还记得收到邮件后兴奋到不能自已,工作空隙我会一遍遍打开邮箱确认那封邮件是否还在,生怕是我出现了幻觉。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坚持在豆瓣写文章,分享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有时候是一篇心情日记,有时候是出游日记,有时候是理财心得,慢慢的,我发现我的文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是非常令我欣喜的,也更加坚定了要坚持写作的心。
后来陆续签了十多本合集,粉丝数从0到破百,破千,破万,每一个节点都令我欣喜。一路走来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支持与鼓励。
15年,我终于签下了第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书。到15年下半年,我又陆续签了两个不同选题的新书。16年3月,第一本书上市开售。
很多人问我,如何投稿?
其实我从没投过稿。我的平台就是豆瓣,一直坚持写,豆瓣上有着各个公司的编辑和策划,他们会经常上来找文,你的文章足够优秀,就会被发现,而后便有了签约机会。积累的文稿多了,也就有了出版个人单本的机会。
从去年开始,我做了自己的公众号。开始陆续有各种大号转载并联系,也加入了各个大号支援作者群,也便有了更大的作者圈子。还记得12年的时候,我曾窝在椅子里看了一下午艾明雅的文章,前不久欣喜的发现,我竟然跟她在同一个群里。
说起圈子这回事,还想起一件事。14年刚开始写文的时候,被一个网易的编辑拉进了一个豆瓣红人群,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有着几百粉丝的小号,进群那一刻惊呆了,基本上所有的大号都在群里,他们聊着出版,聊着写作,我就像一个误闯了一个秀场的小白,瞪着眼睛张大嘴巴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看到他们每个人都端着高脚杯在会场里走来走去,交头接耳,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而我就一个人呆坐在角落里,那也觉得非常满足。
后来慢慢的,粉丝越来越多,文章被更多的人认可喜欢后,开始有了跟这些大v更多的接触合作机会,时间久了,仿佛也逐渐融入了这个圈子。
好了,扯远了,说回投稿。推荐几个可以尝试投稿的公众号大号。比如思想聚焦、十点读书、青年特稿,睡前故事,二更食堂、清华南都、人民日报、灼见、青年文摘、意林等。有些底部没说可以投稿的,可以直接后台联系小编,优质文章会有很多曝光机会。并且这些大号之间彼此都互相关注,有些文章你在其中一个大号上发了,其他大号会争相转发。
2,写作只是我的兴趣爱好,而非工作。
我个人从事的职业是互联网运营。话说回来,进入这个行业其实也是因为我喜欢写。很多工作就是这样,你找到一个突破点,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而后稍微聪明点,便可以如鱼得水。
有人问我为何不学其他作者,辞职去写作,或者辞职去云游四海,边玩边写?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虽然写作有收入,但目前还不足以支撑我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我很爱我的工作,除了能体现自身价值外,稳定的收入可以支撑我随便写我想写的文字,试想如果我辞职专职写作,很可能会生活所迫写市场需要的文,而非我想写的文。我要用我的工作,养着我偏爱的文。
当然,未来某天说不定我会真的辞职回家,但绝不会只有写作这一项收入,这一点,下次我会在《一个女神经的自我修养》里详细分享给大家。
3,写作要先有输入,才能有输出
很多人问,怎么才能写好文字?其实很简单,多读,多写就够了。
你要保证足够多的阅读,来积累素材。即为输入。我小时候看书比较杂,不喜欢看名著,所以你们在我的文字里,很少看到我说某某名家说过什么什么话,因为我更多的看的是柏杨先生和梁实秋先生,以及三毛等作家的散文。也因此奠定了后来我这么接地气的文风吧?!
14年我刚在豆瓣写文章的时候,加入了n个书评群。只要有书我就约,编辑寄来我从不拖稿,看完就写评,一方面是多读,一方面是练习写作。写作这个事,不能太散。不规定任何主题方向,对一个最初开始坚持写作的人来说是困难的,而写书评的好处就是,你输入了,然后结合自己的故事做一个输出,主题非常明确。
还有人问我有没有什么写作的书推荐。没有。我觉得你喜欢哪类文风,喜欢那个作者,就多读,多学习就足够。
知乎上经常有人提出类似问题:温州皮鞋厂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这件事,如果是王家卫来写,会怎么表达?如果是村上春树来写又是如何表达?你会发现这下面的答主都是人才。他们可以模仿的活灵活现。你仿佛就是看到了王家卫和春上春树在为你讲一个恶俗的小故事。
这就是模仿。想模仿,必然需要先输入,看得多了,自然会了。
4,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轻易放弃
14年我刚写文那段时间,有个编辑找我,她说倾心蓝田你的笔名未免也太长了,改一个吧,趁着没红,改成三个字或者两个字,比如北小京或者京小北之类的。后来我思考了很久,没改:
倾国倾城非吾相貌
心高气傲不止今朝
蓝田碧浪为我妖娆
田园对岸吾梦定晓
经常有人问我蓝田是不是陕西的那个小城,我说不是,蓝田指的是渤海。渤海对面,是大连。大学的时候在海滨小城学习生活,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到渤海对面去生活。遂写了这首打油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昵称。
这个昵称陪伴了我好多年,我是一个念旧的人,不愿意轻易改变,于是就这么一路执念的坚持下来了。事实证明,笔名太长并没有影响我的发展,比如我现在就非常习惯于听你们喊我蓝田。
去年还有位朋友跟我说,蓝田你写的太杂,你应该收一收,不要理财、旅行、成长、情感都写,这样太乱,不利于你的发展。你应该精修一个方面。这句话我也思考了很久,后来还是我行我素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了。因为我想了下,我的目的并不是出书,而是记录生活,跟认可我的人去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感悟,倘若我为了出书而只精修一个方面,那喜欢我其他方面的读者就会失望。功夫不负有心人,签约故事集之后的几个月,我又签了一本轻理财的生活干货书。我想我会一直写下去,从恋爱写到结婚,再到生子,再到教育孩子,一直到给儿子哄孙子!
当然有时候该听也要听。14年刚开始写文章那会,太关注自我,写的文章像日记。有编辑指点我,你要考虑到你的受众群体,要让大家有共鸣。于是我着眼于更大的格局,写的也越来越顺了。
15年一年,机会非常多,杂志社,出版社,图书公司,再加上我跳槽,运营职场公众号等方面也开展了很多个人工作,机会多意味着事多,每个渠道都有粉丝,基本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邮件与留言,于是变得非常非常累。那段时间我除了工作,都在跟网友聊天,晚上打车回家,出租车上的时光变成了我最轻松的时刻。因为我不用想任何,到家后,只要有电脑,我便又开始全情投入。
状态最差的时期,是15年年底,还记得我曾抱着电话跟我妈大哭,说自己压力大。其实无非就是机会太多,哪个也不想放。z看着心疼,但又帮不了我什么。
后来我想通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负能量也太多,我帮不了所有人的,还不如用来多写一些文章,或许受众群体会更大。再后来我还是累,于是又放弃了不擅长的杂志。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候想要做好所有的事,反而一样也做不好。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最重视的几个方面。
话是这么说,可机会来了,还是想要抓住。16年新年刚过,各种新的机会就又来了。z说,你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我笑着说,能者多劳嘛!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去抓住更多机会,也请不要轻易放过机会。
5,术业有专攻,莫欺少年穷
昨天有个圈里的作者说我,你也太懒了,新书出来都不见你推的。不说还好,说完我就觉得自己愧对了新书。于是埋头写了所有我能想到的渠道。
期间我进了一个群,之后有个网友突然站出来惊讶的说:蓝田?是豆瓣和公众号那个蓝田?我说是我,很高兴认识你。他继续惊讶:哇!作者竟然会来我们的群,简直太开心!
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角,倘若真的有光环,那也是你们给的。豆瓣和后台的留言,邮件,每天都有上千条,但我还是会坚持看完,人数太多做不到一一回复,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来一直陪伴。
平时没大事感觉不到什么,推书的时候又收获了很多感动。
我新书刚出来,就有几个平台和我都不记得名字的小伙伴来找我,跟我说可以帮推,他们告诉我,在过去某个点,曾跟我有过交集,曾问过我什么问题,后来他们因我的回答而明晰了方向从而过的更好了,所以我推书,他们都自发的来帮忙。我就很感动,因为真的,有些人我真的忘记了,但可能过去的那些交集,他们会一直记得。
另外,还有一本轻理财的书五月份要上市,需要一个理财专业人员来写序,近期琢磨着不知该找谁,结果翻手机通讯录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高管的联系方式,一年前曾有过短暂的交集,合作过一些小项目,当时我做的很好,他们评价也不错。于是就冒昧的去打扰问是否可以帮写序,竟然就这么愉快的答应了。
所以我一直强调说为人处世,不要太自我,要大方,要热心。说不定哪天就有什么事需要对方来帮助。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的螺丝钉,我在这个领域强,你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专家。
6,《踮起脚尖,只为离世界更近一点》
这个书名,当时是在网上征集的,经过编辑仔细筛选,选择了这个名字。我很喜欢。
身边很多人常问我,你为何要那么拼?不累吗?我说其实也没多拼,只是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而已。还有就是,能力范围内,伸手就能够到的,一定不是最好的,我要的,是最好的。所以我需要更努力。踮起脚尖,只为离世界更近一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