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强头记》要从前几天参加一个饭局说起,几方约罢,在就座的那一刻,没想到其中两人竟然是阔别17年未见的大学同学。
流年日深,往事模糊而又清晰,彼此的日子虽然平淡而又宁静安好。那一刻,我感慨,以前总以为,世间最美好的是相遇,现在才更加明白,更难得的是重逢。
言归正传,作为记者的我,这次来参加祭孔大典的报道,愈发更有这样的感触。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7周年,9月27日,2016年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拉开序幕。其中,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丙申年祭孔大典则于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
细细想来,这是我第3次来曲阜孔庙,第一次是参加去年的祭孔大典,第二次则是前几个月来孔庙取景,拍摄齐鲁网运维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云平台参展山东省文博会的宣传片。
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入住的那晚,与跑文化的媒体同行重逢;祭孔大典当天,一下车便与以前的采访对象重逢,在观礼台,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重逢;在孔庙、在大成殿,与圣人在穿越之间相遇、重逢,快哉、快哉。
感谢生活和生命中,每一次美好的遇见,让重逢变得如此温暖……
伴随着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也打开了跨越千年的重逢和对话之门。
自2004年以来,曲阜已进行了12次祭祀大典,这也成了当地一项盛事。祭孔大典分为春、秋两季,分别在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日举行,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多年来,孔子诞辰日在孔庙举办的祭孔活动皆属于“秋祭”,直到2008年,曲阜才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
可以说,这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久违的“圣筵”。
《春秋》有云:“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祭孔大典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今年,山东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考据和论证,对现行祭孔大典的名称、时间、场地、主要程序、重要礼制、祭品祭器、乐舞祝文等进行了规范,既致力参照古制程序、重现传统魅力,又努力提升庆典效果、凸显文化品味,形成了《曲阜孔庙公祭孔子大典标准》。在服饰方面,主祭人员穿着统一的祭孔服装参祭,仪仗、诵读等人员的服饰也重新规范,礼生、乐生、舞生的服装因其职能不同在颜色、款式上又更加古朴、庄严、凝重。
岁在丙申,序在仲秋。每年在孔庙大成殿前被吟诵的祭文也颇受外界关注。历届祭文的作者均为知名学者。这一次,丙申年祭孔大典祭文的创作者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
“杏坛设教,门开八方。三千弟子,大道阐扬。退修诗书,六艺始彰,韦编三绝,行囊居床……”不到500字的文字,读来朗朗上口,而又激荡人心、扣人心弦。这更让你我他,游弋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与大事重逢、与大师重逢。
在神道路到大成门之间,260名礼生、1200名大中专学生和1000名群众代表参加祭孔、诵读论语;钟磬与琴瑟相得益彰,一起聆听来自远古的圣人的叮咛;峨冠博带,手持羽和龠,穿越数千年的群裾飘飞;开庙、启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等,令人如痴如醉、恍如隔世。
古柏深深、殿堂巍巍;诵声朗朗、乐声回荡。那一刻,我顿感,自己穿越了千年,不敢打破这宁静——训虽远,践行在迩。
重逢更是一种感动和传承。祭孔典礼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就开始了,经过2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仪式和文化图腾和精神象征,代表了中华文化“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据记载,汉高祖十二年,高祖刘邦经过曲阜,以牛羊猪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成为中国历史上帝王拜祭孔子的第一人,孔子的地位由此被官方正式肯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岁月悠悠,时光缱倦。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初见圣人是通过书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等,圣人教诲、犹在耳畔。
有幸能够近距离的抚摸历史碎片、倾听历史声音。不管是对礼乐舞的解读还是对祭孔大典历史沿革的梳理,我想,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怀揣敬仰之心参加祭孔大典,还要从内心深处植入传统文化,培养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做好弘扬、传承工作,这或许是祭祀之外的要义所在。
我们期待更多的相遇、更期待更多的重逢,比如与圣贤的“重逢”、现代与传统文化的重逢和碰撞……或许,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