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食物,做法也多种多样。满足着我们一日三餐的需求。
从初中开始早餐便在面条和小笼包之间轮换,大竹县城不大,东南西北的人们总是能就近找到一家对味的面馆,我所在的西门就有一家,名叫玉合小吃,走进店里只需报上几两就好,没有复杂的臊子种类可选绝不会让选择困难症为难。虽然每家味道略有不同,但是最基本的主材——面,都会选择带有一点碱味的面,韭菜叶子见宽的面才称得上正宗。一碗热腾腾的面端上来,一天的学习工作便从此激活。
离开家乡基本上见不到这样的面,屡见打着大竹面招牌的面馆总会被本地化改变得不伦不类,只能望而却步。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包容着各地市的特色面,宜宾燃面,内江牛肉面,邛崃清汤面,羊马渣渣面更有见过世面的大刀金丝面……尝试干拌面,素椒杂酱,没有猪化油的素椒是不能及格的,趁热快速拌匀,让每根“棒棒面”和调料充分融合,味道重,浓郁。好吃,但这样的面无法达到天天都可以来一碗的地步。
南边中和有一家名叫蜀味斋的餐馆做的杂酱面可以一解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在汤杂面中算得上佼佼者。盐、鸡精、酱油、香油等基础调料打底,上面是面,面上面是青菜点缀,在成都面条标配菜叶的可不多见,然后是两大勺酱肉末,一勺软烂入口化渣的耙豌豆点缀出与普通杂酱面的不同。
第一时间面条被送上桌,立即动筷子往嘴里送是最粗鲁最原始的吃法。先闻一闻,一是通过嗅觉唤醒味觉的感知,二是看看今天的味道有没有闪失。接下来拌匀的步骤依然不可少。不用纠结是先吃菜还是先吃面,这会在你不经意间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桌上没有让食客自己添加的红油罐,目的是不允许擅自破坏老板坚守的味道。任何味道加一分太过,少一分寡味。一切都是恰到好处,刚刚好。
一碗下去,忍不住会把汤喝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