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看这本《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我被深深吸引。并非是简媜老师的文笔优美,也不是她手写原稿的毅力,而是书的内容彻底击中了我。
想起多年前,我的外公因病离开人世,忙于工作的我竟然错过了见他最后一面。事后我常为这件事后悔伤心。
外公生病多年,但我从没意识到他会离开。就像少年渴望长大一样,幼时觉得遥不可及的青春,嗖的一下就来了,除了手足无措,还有些紧张不安。
从来没人告诉我,在外公尚在人世时,我应该好好和他告别,以免这样的遗憾伴随终生。
这本书,正是从社会老龄化的角度,剖析了我们要如何面对老年生活,如何让自己不带遗憾地离开。
书中说,当你终于退休卸下工作的担子,人们为你庆祝为你欢呼,却没有人告诉你,你即将踏上的这条路,是和工作时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路上将会有三位大神等着你:变老、疾病和死亡。
你以为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可晚年并非想象中的平安无虞。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对年老带来的生活不便、疾病缠身和死亡临近。
所以有人惊慌失措,有人仓皇逃离,有人万念俱灰。
身边的老年人很多,跑步时,看见河边满头银发一个人去买菜的婆婆;公园长椅上,佝偻着身子坐着望向远方的老者。
很多时候,看着他们无力的双臂和空洞的眼神,会徒然生出一丝悲悯。如果有一天,我行将就木,风烛残年的躯干下,生活是否也如此这般疲惫乏味?
0 2
想要老年生活不是苍白无力地等待生命消逝,不以年龄设限,良好的心态,长久的兴趣和自我价值呈现是四个重要因素。
60岁,70岁,听上去多么苍老的年纪,可是,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年龄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自我封闭、颓废堕落,哪怕他只有20岁,也是一副垂垂老矣的躯壳。
一个80岁的老翁,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从前没来得及去发现的新世界。他的心里,其实住着一个20岁的少年。
所以,78岁的摩西奶奶可以拿起画笔,完成人生第一幅画。她在画架面前笑成月牙的双眼像少女一般迷人。
摩西奶奶100岁时,日本一个叫渡边淳一的年轻人问她,该不该为了自己热爱的写作而辞掉外科医生的工作?
她回答,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后来,渡边淳一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出版了《失乐园》、《光与影》等50多部长篇小说。
摩西奶奶不让自己成为老龄的奴隶,还激励着其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老人,真的让人敬佩和喜欢。
在智慧的老人身上,一股流动的生命激情,正在冲刷着年龄这个所谓的界限。
0 3
心态好的人,年轻时活得积极,总是看见机会和希望。年岁渐老,也一样觉得生命充满未知的乐趣,会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珍惜寸寸光阴。
他不会因为阴天就心情沮丧,不会因为计划临时改变而焦虑不安,也不会因为别人一句批评责备而气恼埋怨。
心怀豁达的人,从不杞人忧天,只会用乐观的态度享受当下发生的一切。
所以,外出逢雨,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郊外迷路,王维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与友人送别,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尚有这样的胸怀气度,我们也应如此。
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人保持朝气和活力,让自己活得更加洒脱自如。
日本有一种特殊体裁的诗叫川柳,只有17个音节,类似我们的打油诗。老人们发表的川柳叫银发川柳,从一定层面上映射出老人们的心态。
比如78岁的大有宽子写:“心怦了一下,还以为是爱情,其实是心律不齐。”
71岁的村川清嗣说:“白内障手术后,看到自己的老年斑和皱纹,吓了一跳。”
还有61岁铃木信子的“当初发誓共白头,你秃了顶,我染了头。”
诙谐的自嘲,无所顾忌的表达,谈笑自如的背后,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因年老、疾病、身体、处事等改变而唉声叹息悲鸣不已。
0 4
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杨柳细腰失去了曲线,黑发变成了银丝,饱满的肌肤如同皱巴巴的作业本,再没有身体的哪个部位让你感受到青春和美,你要怎样接受这一切。
你可以选择注射肉毒杆菌,死死抓住那表面的光鲜;你也可以坦然一笑,说自己终于变成了智慧老者。
其实,皱纹并不可怕,每一条皱纹都有力量。只要年轻时你曾为此而努力。
比如小时候钟爱舞蹈的你,把跳舞变成自己终生的爱好。热爱徒步的你,把徒步养成一种恒定的习惯。
兴趣是我们抵挡这冷酷岁月最好的宝剑。尤其是到了老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像年轻时一样自由,一个长期培养出来的兴趣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爱好下棋,每日和棋友相约杀上几盘。爱好跳舞,每周固定时间去舒展身姿。爱好写字,每日午后挥毫泼墨,把自己当作书法高手。
一次在咖啡厅,听到邻座两位老人聊天。一个问另一个在忙什么,对方回答,每周一三五要去跳舞,每月底要去演出。所以要出来喝茶都得提前约。
前者回答说,你年轻时就跳舞,这么多年不累吗。我怕身体吃不消,还是每天在家呆着好。
接着就听见跳舞的老人劝在家的这位,要有自己的爱好,和朋友们多交流,生活才更有意思呢。
我转头去看,那位跳舞的老人,面前放着一壶玫瑰花果茶,面色红润,目光有神,不像是退休下来的老人,倒似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一般。
因为有自己的兴趣,你不会将全部精力放在下一代身上,也不会一个人目光空洞地数着时钟度日如年。丰富的生活让人生充满乐趣,让生命在任何阶段都能开出花来。
你看,老年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苦闷,年轻时有趣的人,年老后一样活得丰盛。
简媜老师在书中说,那些年少时就不爱学习的人,到了老年并不会变成一个智慧的老人;那些结婚后总是吵吵闹闹的夫妻,到老了也不见得会和睦相处。
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成年时期就已固定。想要自己老年后心怀热烈,豁达通透。那么现在的你就得做个满怀热忱,自信开朗的人。
0 5
生活中,一些老人总觉得活着没意思,行动不便生活不自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价值感归属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从童年时期一直伴随我们,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价值感带来的满足和喜悦会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期望。
看过一部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讲述一位才华横溢的传记作家Israel,患有社交恐惧症和自闭症。常年酗酒和写作的她,和一只猫相依为命。
她本是有名的传记作家,年轻时她拒绝参加书迷见面会,拒绝出席商业活动,拒绝热点题材。
最后,Israel陷入危机,作品销量惨淡,杂志社的工作也丢了,最穷困的时候,她不得不卖掉自己珍藏多年的赫本手写签名信。50多岁的她感受到生活沉重的打击。
失落的她去小酒馆买醉解愁,碰巧遇见一个和她一样的孤独患者Jack。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成为彼此的朋友。
Israel开始模仿名人的口吻写信,这些书信骗过了众多的鉴别师和收藏家。书店老板读着信件的内容,情不自禁拍手称赞时,Israel强忍内心的欢喜,感到无比满足。
两年里,她伪造了400多封知名作家的签名信。
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了金钱,更重要的是她重新获得价值感。虽然这种感觉是依靠她伪造信件得来的。
故事的高潮是,FBI下了传票,Israel被列入交易书店的黑名单。而此时Israel有了更疯狂的想法,她让Jack代替她去贩卖信件,她自己去博物馆盗取信件真迹。
法庭上,Israel对一切坦然接受,价值感带来的满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让人不惜伪造、犯罪也要去尝试。
0 6
初中英语老师告诉我,我们每过一天,都离死亡更近一点。当时毫无感觉,我的人生才刚刚启航,离终点远着呢。现在越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既然总有一天要离去,那就平静地接受,优雅地离开。
在年老这条路上,我们最后绕不过的话题是死亡。虽然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死亡是可怕的、不好的。所以我们拒绝谈论死亡。可正是这样的避而不谈,导致了更多悲剧的发生。
你看家里,年迈的老母每日看见照片就哭诉 ,要是你爸在就好了。哎,当初怎么就没想到让他换家医院治疗呢,他在那个世界一定会埋怨我的。
女儿回答说,妈妈,爸爸也希望你身体健康,好好生活。聪聪,去和外婆玩吧。
孩子拿着自己的积木作品飞奔过去,递给外婆。好不容易让老母开心了。她突然思路一转,你爸最喜欢聪聪了,要是他在的话,能看到聪聪长大多好啊。
就这样,一天这样的话题要重复十几遍。
要是,我们在死亡还未至时,就能平静地谈论死去以后的事情和安排该有多好。
中国人尚不接受生前告别仪式。但是一家人坐着,好好聊聊死亡,那些从未说出口的愿望,那些对对方的感恩,那些将来的期望。全都坦诚相告,即便某天走了,也不再留有遗憾。
好好道别让我们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加倍努力去生活,走好生命尽头前的每一天。认真向彼此道别,这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生和死,不过是一段旅程相隔。走到尽头,回望来时路,才知道哪些是不该,哪些是不要,哪些是不必。
当我们平和地接受变老,坦然地看待死亡,我们就得以知道,该要如何看待生这件事。
人生最后一课教会我们认真面对当下,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向死而生,是一种智慧。
-END-
文/月如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