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365

356
第一句话,奇怪。
一个现象的经验,是直观的。它不需要直观之外的根据。
但是,不同的经验,似乎有不同的情况。
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是内感官的运用。内感官是感性形式。
但是,因果和协同性关系的经验,就可以进一步探究其根据。可以把经验命题看作语言,探究其根据的东西。

现象的经验,其根据,不是认识论的东西,而是经验就其内容的客观性根据。
认识论的探究,是分析命题。是基于语言就其给出方式的形式的分析。这里有一种本质主义。

对于现象的经验的认知,和对于经验的根据的认知,是两码事。在自然现象中,这两件事情可以分开来看。
但是在语言游戏里,不可以分开来。因为现象看作语言,本身就是基于语言的语法,根据语法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这里不存在语言自身看作语音现象的情况。那样的话,它就不是语言学习,而是作为声音现象受到认知了。

这里的信息这个概念,是种本质主义的哲学病。因为通过称为信息的句子,表达的是一件事情。这个句子的意义并非基于自身给出来,而总是要在使用中给出。

信息是符号的东西。a的信息,指的是意义为a,表征a的征候:现象b。
还是说,信息是一个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现象b所表征的a?

我的 眼睛 向我 提供 了‘ 那边 有把 椅子’ 的 信息。

这句话是基于什么考虑说出来的?
这和另一个句子类似:我想,我认为,我觉得,‘ 那边 有把 椅子’ 。
这样的话,语言就不能表达客观的思想,而单纯落入主观性之中了。我们根据什么认为,主观思维表达客观思想?
表象,现象,对象,思想,实在
主观 客观
客观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
表象是主观的。但是我们可以基于主观表象构造一个客观经验。这个苹果是红的。这苹果的表象,红的表象,都有主观性。但是它们之间的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却总是这样的。或者说,这个句子总是真的。这里就有经验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不是基于表象的主观性产生,而是基于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总是如此这般。刚才看,它是红的。现在看,还是红的。这里就有一种客观性。客观性指出在主观思维或主观表象之间不变的东西。这是对于一个人自身不同时间的经验或判断而言的。如果别人有正常的视觉系统,那么,别人也能得到这个经验。这是不同人之间判断的客观性:客观事实。而红的感觉的辨识,红的这个性质的客观性,在与不同人那里总是能一方面是不同时间的看里辨识出同一个颜色,另一方面,是不可察觉明显差异的同一个颜色颜色系统为不同人所接受。这里可以基于一个公共的外在标准来实证这个颜色系统的公共性。比如一个色卡系列展示出来,不是色盲的人都能接受其间的同样的差别。

眼睛提供了信息。信息就是事实。但是强调客观事实由眼睛的看所支撑,后者是主观的。主观的东西产生了客观性。这是荒谬的。
客观性基于一致性产生。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看,不同角度的看,看到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客观的。
不同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客观的。
就此而言,康德的感性形式也是客观的。因为不同的人那里是相同的空间。以及时间。时间是不同的,但是编织其时间的逻辑结构的知性形式,却是不同人那里相同的。人们在语言中使用相同的判断的形式。

357
人的说和做,就是关于人的现象。现象是作为作出表达的语言。因此,对于人的说和做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总是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上得到理解。或者说,语言、意义、理解,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件事情的逻辑配置中相互联系的不同位置或角色的东西。

我们说的任何话,都需要作出理解。
设问的理解,则推动我们对于说出来的东西——现象的东西——的意义的探究。其意义的存在的指出,以及理解现象做需要考虑的东西的指出——遵从规则。遵从规则在此不是语境中制度文化那样既有的东西,而是基于想象力设想出来并基于论证或实证的东西。

353 询问 证实 一个 命题 的 可能性 及其 方式, 只是 以 一种 特殊 形式 询问:“ 你是 什么 意思?” 其 回答 则 是对 该 命题 的 语法 的 一种 贡献。

回想弗雷格:区分到达一个判断的内容,和我们断言的根据。断言的根据是理解一个判断所达成的东西。它就是该命题的理解的语法。我们基于根据来理解一个判断。

因果是现象的,根据则是逻辑。理解基于逻辑产生。理解没有或然性,而是确定的。基于果探究因,则是或然的。多个原因可以产生同一个结果。我们无法从果确定地溯因。从因到果是有根据的,确定的。这是逻辑。反过来不是。

我们认为,狗不对自己说话。这是因为,狗没有有意识的行动,而只有本能的趋从。这里有生存的生理感官带来的规定性,也有生命意志带来的规定性。狗也有天真的孩子一般的感情。但是狗还没有发展出一套社会协同的语言来。爱斯基摩人可以让一群狗拉雪橇。但是那是人在组织它们,而非它们自觉的自我组织。其社会协作还主要是基于人的管理。
那么狼群呢?蚁群呢?后者依赖生理的决定,信息素的支配。但是信息素的产生并不由自觉的目的所支配。
狼群具有社会性。它们会对自己讲话么?
狗和人相处,狗只是服从命令,却不发出命令。因此,单纯的服从,还谈不上说话。它可以基于条件反射服从命令,并不需要想。

—— 我不 是 基于 对 我的 行为 举止 的 观察 这样 说的。 但 只因 为我 如此这般 行为 举止, 这 话 才有 意义。—— 那么, 难道 不是 因为 我 意谓 这 话, 这 话 才有 意义?

人有语言,有设想的能力,使得可以说人可以有内心独白。
狗基于条件发射的训练服从指令。但是,这和人的服从命令不同。狗只能服从经过训练而习得的特定的指令。但是人可以基于理解服从从没有做过的事情。这就是说,想和做是可以分开来的。我可以理解一个东西,想一个东西,但是并不做它。狗则没有想,只有做。狗的行为基于一种因果联系:训练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人的行为可以基于逻辑和根据:理解,从而基于遵从规则产生言行。
这里也是原因和根据的区分的一个例子。

我根据2H2+O2=2H20,点燃氢气产生水。
因为氢气燃烧,产生了水。
后者是对于现象的观察的经验。前者是基于自然规律的了解,作出的一个实践。根据存在于实践的行动中。原因存在于现象的观察达成的经验判断中。

357最后这几句话。
想,实践中的意图,我们在语言游戏中所考虑的东西,一个东西的想要把它做出来,才算作一个完整的实践。我们在内心独白时,作为实践的一部分,要配合自己的行动。这里涉及发起一个语言游戏的环节。想。
在不是一个人自身的考察里,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说出来的东西,要配合另一个人相应遵从规则的行动的呼应,才算达成了一个社会协作。意义在此看作目的的东西:在命令里,以服从命令的行动的呼应,一个命令才有意义。命令的意义在于达成发出命令的人的意图,在另一个人的服从命令的行动那里达成。命令在于唤起一个社会协作,达成它。离开这社会实践,离开服从命令的行动,命令没有意义。譬如我如果命令一块石头竖起来,这是没有意义的:它不会基于我的命令如此这般行动,达成我所要求的东西。如果我命令一个不相干的人,这也是没有意义的:他不会服从,或者说没有服从我的理由。
说,但是并不做,并不实践说的东西。在自己,是自己发起一个行动,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协作里,则是语言游戏没有对于别人遵从规则的行动召唤,那么,一个句子就不能成为语言游戏了。它只是脱离语境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也就不具有嵌入语境的使用中所具有的用法作为其意义。意义就是使用语言所表达的东西,语言如果不以某个东西的表达为目的,不去相应的语境中使用,那么语言就不具有相应情况中的意义。
这就是最后一句的理解。并非我意谓这话,这话才有意义。

理解基于的是公共的使用中外在标准。要有意识地基于这个标准言行,我们信任它人了解这个标准。
譬如命令中,发出命令的人知道对方领会这是一个命令作为下命令这个语言游戏的前提。如果不了解对象是否理解,那么命令这种语言游戏就还是不能成立的。比如没有语境的支撑对一个陌生人下命令,是荒诞的。对方会认为莫名其妙,不会服从而行动。这个游戏玩不下去。
在357狗的例子里,狗会和人发生互动。这种互动基于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却没有理解。比如狗想出门,会挠门,或朝主人叫。这和婴儿通过哭唤起母亲的关注类似。它基于的不是理解,而是偶然的有效促成的条件反射,一种天然的因果关系的使用。这里,并没有狗知道人理解其意图的情况,或婴儿知道母亲理解其意图或遵从规则的情况。遵从规则在此并没有在互动的参与方共同建立起来。

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的使用的前提是,语法规则作为公共的东西为参与各方所知道,并且彼此知道这一点。

358-360丢失了

360关于机器会不会思考。一个回应是,这是一个语法句子。另一个回应是,把机器的活动,看作自然现象在必然性中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情况。机器只是一种工具。机器运算是工具的延伸。机器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规则,源于人对于机器的设定。因此,不说机器遵从规则,而是设计和使用机器的人在遵从规则。按照规则设计机器的运行程序。

想和程序的区别。
想含有一个人的主体性。其内核是人作为主体。这使得人具有无规则中产生出规则来的能力。对于感性杂多的知性处理,这知性就是认知中的机能。这规则不是被设定的,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
反思就基于这种人作为主体处于世界的界线之外而获得的能力。机器不能反思。机器总是使自身作为客体受到必然律的支配,服从自然规律,或者受力所推动,风中滚石一般毫无自觉。机器总是处于给定的规则之下运作。对于最初的规则没有审视的能力而只有遵从或服从。但是人能。人的反思就是对于自身的审视。
机器不会发疯,不会感到痛苦,或者说没有感觉,没有压力,没有精神问题。但是这些有时经常作为缺陷的东西正是人作为主体所不得不承受的,本质性的东西。它们是人作为主体的逻辑配置的东西。人会发疯,机器想疯还疯不起来。对于人,也只有精神性旺盛时才疯的起来。其余麻木的时候,还疯不起来。
想,心灵现象,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人作为客体时,譬如盲目地遵从规则时,也无心灵可言。想和遵从规则什么关系?想基于遵从规则规范自身。这里具有对于自身的规范,是一个基于反思的对于自身行动的有意识。
机器的获得体现一种规则,但是这里只是一种知性,一种没有反思的思,一种盲目地更恰当说是无意识或不自觉地服从自然规律。

358
这是对于弗雷格的挑战。
w的语法规则,和弗雷格的可以兼容么?
弗雷格那里,句子意谓真。而真是逻辑。它是逻辑对象。看他的概念文字,弗雷格谈论的还是一个句子,一个含有别的句子的复合的句子,它还是一个句子。弗雷格仅仅靠句子意谓真。不考虑思想的区分。
但是w还要考虑思想的内容,句子的表层语法。它们要嵌入语境中使用和理解。因此,w的语法规则之下看到的语言游戏的意义,不仅是真或成立,还是嵌入语境中的,制度文化传统中的事情。日常语言。

361
W的工作基于一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看这个世界的人虽然处于世界的边界之外,但是,人的意识活动却始终以世界为认知的对象,以及行动的对象,世界为人提供材料方面实在性的基底。这点,康德也是类似的看法。只是康德落于感性材料为实在性的基底。物自体不可说,康德那里一切经验都是基于感性之上。
感性形式在康德是主观的。但是这只是人的表象之于实体的主观。但是,如果我总是如此这般地表象,那么这表象对于我就有一种客观性。它就是客观的经验——对于我而言。一个经验,当它向另一个人指出来时,别人也总是能肯定它是真的。那么,这个经验就是对于不同人之间而言公共的,客观的。
心理学的工作也揭示出来人的梦,幻想,就其质料因而言,始终不能脱离这个世界中的实在的东西。
艺术,则是一种形式上的想象力。它揭示的是我们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奠基于文化之上。而文化的演绎,在回到人自身。从原始宗教的寄托于鬼神,到后来的宗教寄托于一神,到近代契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兴起,起到支配作用。约定是人的自主决定,守约是对于自身的服从。
并且,思想的形式,总还是以实在的材料上的实践造就现实,这里还是回到世界中来。

认知以即已存在的东西为对象。知识在把捉这客观对象,或者按w,把捉事实。这是意识从主观表象,或主观思维,主观的想,以客观对象客观事实为靶子的过程。
行动则从存在的材料出发,基于自身形式的思想,造成如此这般形式的实体。
两者的对比,类似于康德的数学性范畴造成的经验,和关系范畴造成经验,到模态的经验,形式性的上升。

单单的想,如果它既不在认知也不在理解和实践的意义上落在对象上,那么这个这个想确实是奇怪的。这样的想是存在的。诱导这样一种想的,是哲学的反思。绝对的反思在不可能疑问的地方发生疑问,这就是哲学病的情况。哲学病在于语言的理解上语法的误用。用本质主义遮蔽了语法规则作为独立的一环从语境的使用中给出来的情况。

最后这句话,指出的,就是当我们基于目的在作一件事情时,我们会对于过程无意识,或者说,我们不关注过程。设想我们朝着一个地点跑,我们并不关心我们的过程是否歪了。歪了一点没关系,基于目的作为标准随时校准自身。
我们也可以说过程中遵从规则。但是规则只是基于目的产生出来的东西,我们在遵从规则时,对于自身做出来的行动还是不作关注,不自觉。
在语言——意义的使用中。我们总是基于表达的东西——意义,使用我们的语言。这里特殊的在于,语言是确定的,目的也是确定的,由此带来语言、语法/遵从规则、目的/表达的意义,之间的严格相应。

语言活动作为行动,它是有最小质料的:语词。我在行走时,可以说一步是最小质料或单元。但是,一步和另一步之间的区别却是无限的:在方向上,在尺度上。语词之间却是有限的词汇之间基于选择这一个,而严格明确下来的东西。语词使得想概念化。概念使得清晰的想为可能。在语言和概念没有出现前,想也是混沌的。在感性的模糊性,说不清的感觉映象之间进行,使得一切说出来的东西都没有说清楚。用绝对的感觉去描述感觉,这是空对空,没有任何东西落到实处地受到思考。
康德的知性作为概念的能力,对于思维指出一种概念思维产生经验的方式。弗雷格则进一步把对象的意谓逻辑化,要基于句子意谓真被谈论或指出。这是进一步分析我们有根据地想的形式。w基于日常语言的情况,不考虑逻辑对象,进一步把世界看作事实而非事物(对象)所组成。

362
“对自己说话”的含义,就是想···,要···。(省略处是一个思想x)
告诉一个人“对自己说话”的含义,就是告诉它一个思想。在理解这个思想的表达式的时候,它就在想,在对自己说话。说出来的,就是这个表达式。
“对自己说话”的含义,就是内心独白这件事情。就是前面讨论的想和说。

362文本指出的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幻觉。幻觉在于对一种语言在并没有理解其用法时就如此这般地使用,这里的用法不是理解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随意的东西。得到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根据的。也就是说,没有意义的。
含义怎么提示?这里的提示是一种语法句子,而非经验句子的语言游戏。后者可以基于语境领会语法规则。前者却不可以。语法句子直截了当地基于句子自身表达其意义。是弗雷格那里一个句子基于其给出方式给出其涵义——思想。这里,命题的语境就是自身作为一个真值函项,它意谓真。
语法句子不作提示。

363
第一句。想象什么时,发生的就是想象这件事情。而不是想象的东西作为现实发生了。可以类比的是关于某个东西的信念,并不意味着这个东西的存在。
这里没有想象之外任何事情发生。

弄出些声响,指的是说。表达想象到的东西。
表达一件事情。可以参考感觉表达式的情况。“表达”具有语法配置。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表达。不能给出表达式的语法的表达,是没有意义的表达。这会带来理解上的随意性,基于理解时基于听者随意使用语法。这是没有意义的。

后一段。
如果有人对我说,“门后面有一张桌子”。这个句子基于自身给出意义了么?按弗雷格,这个句子的涵义是基于句子的给出方式给出来的一个思想。那么,这个思想就是这句话的意义了么?如果门后并不存在这么一张桌子呢?这句话显然就没有意义了。
w指出句子的意义,要和使用相联系。譬如去门后看看。这里是有张桌子。那么说这句话的意义是存在的。不然,就不存在。

在弗雷格,句子意谓真,真是逻辑。一个句子是在真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即使一个句子是假的,也是在指出其假而言被使用或指出,它还是真的。就是说,弗雷格的客观思想,考虑的是真。
那么一个句子为真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基于真的意义上使用句子。一个经验命题的真的根据在经验。但是对于第二人称,听到一个句子,它是在意谓真的意义上被表达出来的。对于第二人称而言,真是句子所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个表达的成立与否,或者说有意义与否,还是要去经验中自己判断。这就是对于“门后面有一张桌子”这句话,我推门进去看看。
对于弗雷格来说,并不考虑第二人称对于真的实证。他只考虑第一人称可以表达需要表达的东西。
真,在w的分析里,就是一个设问的情况:
给出一个句子,但是这个句子作为一个真值函项该该怎么理解,即根据什么断言,则是第二人称需要考虑的东西。在这个设问里,有待确认的空位,是真值概念。
而在“用圆规和直尺等分一个角”,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是对于一个目的如何达成,以及如何达成(行动)的理解。如何达成的行动,其存在就是这个句子有意义的根据。其方式就是理解这个句子作出指出来的看见的东西的遵从规则的给出。
而命题作为真值函项,对于命题的理解则是其真的根据或者证伪、它如何给出来的方式的领会或设想以及实证。

考虑弗雷格对于句子的考察的起因。他是为了解释数学,或者说试图用逻辑为数学奠基。以及概念文字中对于推理的考察。这里主要看后者。弗雷格基于真而真的推理,并不涉及真的来源或根据,是经验的或分析的。弗雷格的推理基于真为条件。因此,可以说弗雷格并不考察原子命题的真的基础。只是在原子命题的真的前提之上如何构建一个真的分子命题。
因此,这里有一种用法的情况在这里:弗雷格基于客观事实的讨论来使用句子。真是逻辑:假基于指出假,还是真的。假已经在表达式中体现出来了,通过一个否定的断言。
对于一个意谓假的表达式,但是假不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内,弗雷格不作考虑。假只有在指出其假时,作为一个真命题,才为弗雷格所关注。这基于弗雷格对于语言的分析,是从语言到事物的立场。假的命题不在谈论事实,没有意义。

语言基于用法产生意义。用法的来源基于想象力的运用。综观形式的设想,需要语言游戏的多的综观。但是仅仅一句话呢?事实上,一个句子总是嵌入前因后果的语言和行动之中的,总是具有综观。语境在质料上,就是指出这种所嵌入的前因后果的言行一并受到考虑,类似于康德那里基于感性的连贯连续联系带入一个意识中来的表象杂多。另一个方面,语境在综观形式上,就是生活形式的东西。遵从规则。
在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中,从语境中领会生活形式/遵从规则。在这里,生活形式和遵从规则是相应一并给出来的。我们的文化中考虑一件事情,总是伴随着这件事情的规则。但是,在设想中,我们在综观形式的探究中,我们设想一件事情,但是这还只是一种目的的东西,它能不能实现出来还是未知的。我们还要运用想象力设想出相应的行为方式来,遵从规则。如果能给出这样的遵从规则,那么我们说这件事情的设想是可行的,这么说是有意义的。不然,其意义并不存在。

这一节和感觉表达式的情况可以类比。指出语言工具自身“传达”意义的没有根据,不成立。脱离语境,表达没有意义。
弗雷格的句子意谓真,是把句子谈论事物用作语境,而产生出来真作为逻辑:真就是命题的用法。弗雷格把一个命题基于意谓真的前提下使用或者说产生出来。
这就像康德那里的经验总是真的。基于经验作为感性材料处于知性概念之下的综合统一,思辨地产生出经验来。这经验总是真的。
在康德,我们的一个经验命题,总是真的。在弗雷格,我们总是在真的意义上产生出命题来。可以说真是对于句子的产生的前提,我们基于意谓真使用或产生我们的语言,规范我们的思维。
并不是我们随意给出一个句子,一个思想,它就莫名其妙地意谓真。这就太神秘了。而是我们基于真作为语言的产生和使用中的在先的逻辑诉求,基于这逻辑的规范,使得我们如此这般地说话。
而363里,w指出来的,是传达这件事情里,真的外在标准的考虑。这其实是对于弗雷格的句子的使用的条件或根据的进一步考察。弗雷格在真的意义上使用句子。w则进一步指出真值标准。它可以是经验的实证,也可以是理论的论证。

最后一段。
在说疼时,唤起的是一种生活形式中的行为规范。譬如病人和医生说肚子疼,医生需要基于这种病症的自述作出一套诊治流程作为回应。在这里,第一人称的疼的感觉不是要点。在这里,有着类似弗雷格对于句子的使用的情况。弗雷格的推理基于真而真。条件句的真是作为既已给出的条件指出来的,并不着眼于考察其真的根据。这里,说疼,嵌入一种行为方式之中,是作为语境中发起一个语言游戏。按照规则玩这个游戏,遵从规则,走程序,是这个语言游戏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基于进一步的说和做,当然还可以对于这个语言游戏本身的领会产生怀疑。譬如医生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就是看不出任何毛病。疼总会联系于具体的病症。具有外在标准,譬如各种检查的指标。即使没有创伤,譬如神经压迫,或者单纯的幻觉,神经上的刺激的存在总是可以通过脑电波体现出来的。而脑电波可以检测。具有外在标准。这时,就可能会考虑撒谎,假装。而假装疼和说疼,是两个生活形式,它们相应的遵从规则是不同的。它们考虑的东西是不同的。w说,还有比这更大的区别么?

这一段,反了。通过公共使用的语言,我们知道的不是他疼,而是他说他疼,他在喊疼。他是不是疼在这里是不能确定的。即使母亲了解孩子不撒谎,可是也不能通过语言知道他的疼。并且,知道他的疼,对于听一个人说疼后导致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母亲相信孩子疼,一个医生对于孩子的疼只是理性地知道他在喊疼,对于随后地行动没有影响:医生按照程序作出诊治。他的疼并不参与语言游戏。参与语言游戏的是他喊疼。
设想一个人溺水时,大喊“help”,并不说我呛水了,我头晕,不谈论或大声说出他的感觉。他只是直截了当地喊出表达出对于另一个人地需要,他地诉求:救命啊!
但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容易沉溺于自身的心理状态,并把它看作自身行动的原因或根据。如果只是一个人孤独的心灵生活,这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在具体的事务中和别人打交道时,把自己的诉求求诸于内,并把它说出来,要求别人也基于我的心理状态来规范彼此的行动。这就是错了。在社会生活的事务性活动里,我们时在玩一个语言游戏,遵从规则具有外在标准。我们考虑的是那件事情本身,而非我们的心理体验,作为规范我们的行动的根据。

最后这段的开头,把表达看作心灵现象的传达,就是这种误解误用。传达的目的在于嵌入生活形式中我们所考虑的东西里来,产生自身的目的。心灵或心理现象要服务于具有外在标准的社会生活的事务,以后者所考虑的东西作为想、说和做所围绕的轴心。

随后:至于“ 知道” 是 种 什么 奇特 的 现象—— 这可 以 以后 再说。
这是语言的本质主义的延续。“知道”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其本质上的意义。存在这样的意义。

括号里最后这句。
本质主义使得人的生活中的现象,脱离了一种目的,一种其产生出来的用法上来理解它。人制造钟表是基于揭示时间那虚无缥缈的本质么?那样的话,会使得一个人在想清楚一切之前就总是无法开始生活,做任何事情。不了解康德的认识论,我们就要怀疑我们的日常经验的真实性么?即使休谟,也承认在审判时不能用昨天犯罪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来开脱罪责。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来行动。我们基于一种客观的计时的功能制造和使用钟表,使得不同人得以基于某个客观的时间的谈论来协同彼此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并不关心时间的本质,只关心说好5点交货,我看了钟表,时间已经5点了,你得把东西按约定准备好。使用和本质,可以某种程度上和前期得图示形式的显示和不可说类比。显示就是某种用。

就人类生活而言,人类生活的现象,就其认知而言,都是有限、确定的事情。就理解而言,则是从语言现象推进到根据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形式:制度,文化的传统。
在这里,我们总是从现象出发,从认知,到理解推进。理解在于了解现象的根据。这样,就从看见的东西,现象,推进到看不见的语境。
语境在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中是直接领会到的制度文化的传统。但是,其它的关于现象的综观里,综观形式并不是做一个选择题,具有一个传统的选项库。而是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出来,并且证实它。实证,或论证。这里的对于现象的综观试图作出理解,就是从现象到如此这般的现象被产生出来的根据/原因的探究。自然现象之理解的根据,就是如此这般的自然现象被产生出来基于的所服从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的实践里,譬如“用直尺圆规等分一个角”的理解,对于产生它的遵从规则的不可能的论证,就是其意义的不存在的论证。遵从规则的设想和论证,就是对于看见的现象/语言所谈论的作为目的的一件事情,它的意义的存在与否的根据的指出,以及意义的内容——遵从规则的指出。

364
这一节开始,讨论心算和笔算。
类比内心独白的想和有声音地说。

后一段,相似。这里,一幅图画和对象之间,不是相似,而是图示形式的相等的情况。语言和意义之间不是独立的东西之间的相似,而是图示形式的相等。
一幅图画,不把它看作关于某物的图画时,就其自身作为对象,这时它和某物(这里时一个人)的关系是相似。但是一幅图画,当它被看作这个人的画像时,画像和人之间就是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图示形式的相等。基于这个相等,画像/语言符号被用作一个人的画像。就像一个符号用作名称时,就总是指称某物。名称用来指称某物,这是一个语法句子。
但是一个东西看作语言,看作表达式或符号时,它总是处于用法之下。画在纸上的线条,这时还不能称为人体图画,和人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相似。
感性的语言,就是语言的本质主体的语法,这里的语法不外求,而直接就是符号自身具有的图示形式(图像)或逻辑形式(句子)。图示形式作为语法就蕴藏于图像或语言之中,就是语言的给出方式,这时,我们可以说逻辑哲学论谈论的是一种直观的语法。在艺术里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现代艺术的抽象化又把直观建立在概念、文化或艺术品给出方式之外的语境里。
从图示形式/逻辑形式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语法来看,w考虑的世界的成分_事实,是康德式的经验的指出。譬如因果关系构成的经验。对于语言(命题)的理解,给出的或表达的,是一个现象的经验、事实。
但是事实之间以什么方式复合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这个还要读一下逻辑哲学论。大致的印象,还是以事物为纽带维系事实之间的聚合。
那么,象“地球绕着太阳转”所表达的事实,还是早期所考虑的命题么,作为世界的成分?
一个事实作为直观的经验,一个存在命题,其图示形式是一个命题所基于的同一性的逻辑形式。
a有性质b。
a在b的左边。
命题有意义的根据是直观的经验。

但:
“地球绕着太阳转。”
其为真的根据,一方面是直观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则还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个现象的原因/根据:使得其为物质世界普遍的自然规律。

一个存在命题的理解,产生的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作为命题的逻辑基础。而一个后面的命题的理解,产生的却是经验世界中的自然规律。科学从现象的经验中探究其经验性的根据/原因,产生的、得到的,是现象对于自然规律的服从的设想和实证、认知。
一个基于同一性的存在命题,对这经验的理解无从于经验的路径中推进。指可以说这就是直观的经验性。这经验内容的原因,对于一个偶然的经验,就没有任何“经验”这个概念之外的根据可言。
但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样的判断,其根据就还是能从自然规律的探究——设想和实证——中对于这经验的根据作出推进。
这里在于前者是对于一个简单现象的经验,后者的绕着转,却是一系列现象的看作一个,是一个现象多的综观。其综合统一的带入一个意识里来,产生的是康德的知性对于感性给出来的现象多之间的综合统一,把它们看作一个。但是康德并不管或不考虑现象如此这般运动的原因。它仅仅在现象的经验而言给出来。但是理解这看作经验的诸多现象的看作一个整体,却需要透过设想和实证指出其综观的形式。这就是遵从规则的指出。在自然现象里,不是遵从规则,而是自然现象所服从的自然规律。

365
前面指出想、心算,和外部世界中做出来的笔算之间的辨析的诉求。考虑它们。

这节没看明白。

这里涉及看到的语言游戏、现象,和领会到的事情的区分。我们谈到领会到的事情时,指的是一种制度文化的传统中的东西,它是综观看到的东西的形式,但是它本身并非看到的东西。它是串连其看到的东西的思想中的东西。一种看法、理解、规则、生活形式。
第一句,谈到的 下一盘棋,指出的是理解到的东西,是看到的东西的意义。实在的,在理解中,并不落在看到的东西上,而是落到理解到的东西上。
最后一句,这里指出的是看见的东西,而非理解到的东西。语言/现象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这里的多对一不是指离开说的想。在弗雷格那里,不同表达式可以涵义相同:a在b左边,和b在a右边,表达同一个思想。涵义不同的表达式,可以意谓相等:晨星和暮星指称同一个星。而一个语言游戏里,可以有很多步。我并不需要看到每一步,并基于看到的东西在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上产生其语法规则的给出。我是基于语境的领会来综观语言游戏的。我不需要看到每一步才能说这是下一盘棋。我只要看到一个棋盘,看到他们下两步,就能领会到他们在干什么。

指出这些,对于考察心算和笔算有什么帮助?
心算只能看到结果,这个结果是嵌入事情中去的,具有外在标准,但是过程并不展示出来。相对的是笔算把每一步写出来。

这几节在讨论意义的实在性基础。当我们基于语言游戏出发来谈论意义时,材料方面的情况就总是没有问题的。只要达成综观,意义就总是基于语言而言的有的放矢。而非我们在语言游戏a——行为方式A的意义上谈论行为方式B。
考虑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式是实体的本体,质料不是。这里可以在实践的意义上作同样的理解和使用。
想/内心独白和说,可以在遵从规则上没有区分。心算时,还是在遵从规则。和笔算没有差别。就行动作为遵从规则的表达而言,两者都只是表达方式上的区别,它们所要表达的东西,目的,是同一的。就其目的或结果的东西而言,没有区别。
逻辑原子论,也是一种逻辑形式作为意义的基础的情况。或者说,句子的意义首先在于逻辑形式的指出。
在语言游戏的理解里,其意义在于行为方式——遵从规则的领会。

在认知里,把一个砖木结构的建筑看作房子,这里是一种形式的领会。把一个圆的红的东西,称为苹果,这里也是一种形式的领会。我们但凡能说出口的事情,都在某种程度上,在说出口的语言的程度上,是一种领会。
w前面说:一片 白纸, 上面 画了 些 黑 线条, 这 和 人体 相似 吗?
w避免说“一个人体画像”,因为一旦这么说了,这里就是对于看见的东西作出了一种理解和使用。并且这种理解由于恰恰是这里“相似”的用法的讨论里,成为一种前设,就会使得这讨论失去意义。使得它成为关于一个语法句子的不同情况的设想。而这是没有意义的。

==============================================

1
尊重身体的冲动,克服心理冲动,蕴养生命的冲动。
它们能区分开来么?

2
就现象作为语言,从它作为根据的东西的表达,到它作为原因的东西的表达。引入伦理命题。
现象的根据是既已存在的自觉的理性。现象的原因,则触及自身还不自觉的逻辑上的根据的揭示,是对于潜能的实现出来的过程。从现象的经验的因果,到这种因果的根据的揭示,是理解的产生或形成。现象的因果只是认知,对于因果的根据的诉求,在探究中得到,产生的是对于认知到的经验的有根据的理解。

意义总是联系于语言和符号,作为后者所表达的东西。这是“意义”这个词的语法配置的东西。
因而,意义总是把一个东西和别的东西相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基于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使用。
语词的意义,句子的意义,心理现象的意义譬如想,看见的现象的意义譬如语言游戏,以及自然现象的意义,实践的意义譬如伦理命题。
“意义”的语法在其中是不同的。
语词只能谈论一种语法配置,它总是嵌入使用中而言的东西。但是语法配置基于语词给出,就指示了语词的使用中的一些固有的传统,一种文化的传统。就此传统而言,我们可以说它具有本质的语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时我们已经把它置于传统之中了。它已经是基于一种语境。
句子看作一个真值函项。
自然现象就其虽然不自觉但是也必然地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就此必然性而言看作自然规律的表达,它具有意义。
机器服从设计和制造时所设定的规则运作。这规则通过物理的手段基于普遍的自然规律产生一种程序。机器由此看作自然规律之上承载的规则的设定。它的运作可以看作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图的实践。

语言从语音文字的符号,到命题,到日常语言的语言游戏,到自然现象的理解,到设想或设问,这个系列的端点,是伦理命题:存在的意义。从形而上学逻辑为考虑的对象到经验的经验性为考虑的对象,再到经验性——现实——的超越性的目的的考虑,伦理命题。活着的意义,当生死作为自我选择的东西时,生是一种选择,考虑选择生的根据。

3
行动可以承载不同的目的。行动作为遵从规则的实践,它之于目的的符合还是有待考察的。我们基于目的设定规则。但是我们也可能设定不恰当的规则。人有时会做不符合自身目的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基于目的修订规则。社会生活中有立法机构和立法程序。修订法律。
立法和修法的根据不是法律自身。法律要置于社会、民意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然后反过来约束社会和其中的人,作为其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和民意基础始终是先于法律的东西,是立法根据所在。

4
语言游戏明确清晰地需要一种基于语境指出的语法来产生理解。这里的语境完全是经验的。
但是艺术在于于自身中唤起一种本能的生命冲动,以此为审美的基础。所以,可以把艺术看作一种固有语法的语言。艺术述诸于人的感觉。好的艺术拒斥旁白解释。漫画笑话的理解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的经验为基础。艺术也需要述诸于公共的东西。但是这种公共的东西不是去强调文化的经验性,而是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彰显的一面。生命行动。艺术和科学,都是没有国界和种族区分。它们可以基于不同经验的基底上升起来,但是它们升起来的方式,则是一样的。都是基于生命冲动、主体性或事情本身,而强调逻辑。有根据地思考行动。

5
当一个人作为主体审视和承担自己的罪时,以终有一死的人审视自身时,他就承受到了一个文化所附有的罪。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重负。这会催生宗教式的信仰和情感.

6
把能说的说清楚,就是阐明逻辑,把说奠基于逻辑之上。不能使用逻辑说清的,就不说。这是一种严谨的或审慎的理性。
但是,可以归于逻辑的东西,它自身不是存在。逻辑是规范性的。这句话是说逻辑是不自足的。如同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中,逻辑是依存性的东西,而非自存性的东西。存在是生命意志,是我们的经验生活。

7
逻辑哲学论是不是把事实作一种静态的看?如果把事实之间基于动态的联系来看,那么事实之间就不是那么独立了。
如果一系列命题可以由于关乎同一个对象而归拢于这个对象之下,那么这里的事实还是隐约服务于事物这个逻辑位置。而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事实,w考虑了么?譬如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事实,而非地球是蓝色的,或太阳比地球大这个事实。
后两个事实,只是指出一个现象。这个经验命题没有为自身指出一种因果联系,没有产生处根据的诉求。而前者的运动,会产生出运动所服从的自然规律的理解的诉求,作为如此这般运动的根据。
后者是w后期考虑的东西。前期没看,他怎么想的?

世界是由事实组成。事实之间是并列地复合成一个整体,以事物为索引;还是在关系中相互编织,事实之间的索引是关系?而这关系不在事实之中。譬如万有引力作为一种关系,不作为一个独立的事实和地球绕日运转这个事实之间不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而是后者基于前者产生出自身来。

8
人是活出来的。事情是做出来的。玩篮球就是要贴身缠博,理论都是其后的。
会去做,有实践,或做事情的意识。人和世界就衔接起来了。价值冲突带来的未必就是行动的中止,还可以是思想和行动中的辩驳和竞争。一件事情并非仅仅基于伦理命题产生,伦理命题只是其价值的一个部分。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原则性陡峻,没有余地。不否认有这样的事情。可是日常里,有更多的可为之事。这里是发挥人的存在的地方。仅仅基于遵从规则而产生行动。多数事情没有伦理负担。价值判断是有的。但是价值和伦理不同。价值可以多样化,伦理却负担更重,是心灵的拷问。在价值之间还有沟通和共存的余地。了解这点就可以使人不那么僵化。

9
观察大自然,其运动和变化是种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里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意志。大自然仅仅是结果,却没有原因——在绝对的意志上而言的原因。大自然不存在一个单纯的或简单的却支配着自身的运转的意志。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人具有意志,并且这种意志只要存在或产生出来就能支配自身的行动。并且,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的就是一个一个个别的人,因而这种个体的意志一经产生就会介入社会中的它人。以及在和大自然打交道时,会作用于对象。
小孩子被石头绊一跤,会把怒气发到这石头上。尽管这对一经发生的事情不能弥补或有助于伤害的减轻,不像医生治疗其伤口那样有帮助。心理的创伤是另一个问题。因为心理是最变化不定的。问题本身就不客观,不定。解决心理问题要在心理之外着手,不能被心理问题牵着鼻子走。头痛医头的方法在心理治疗是行不通的。
在了解如何和大自然相处中,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先要了解对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于对于对象的了解。这里没有意志的参与。了解对象的固有的特性,尊重它,然后在其服从自然规律或社会生活中的遵从规则的基础上,使用它们。达成自身的目的。和大自然合作,和人协作,但是要有自己的目的。遵从规则是盲目的,但是人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基于这价值判断发起实践。而遵从规则只是工具理性的考虑的结果。
价值判断在于不同目的的选择,选择复合自身需要的目的。
伦理命题则更加绝对。讲究一种普遍原子。是目的之宪法的东西。

在了解对象之后,尊重对象,顺从对象的自然规律或遵从规则(文化),但是实践所要达成的目的是自己给出的。这里是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产生的目的,发起实践。行动的遵从规则是基于目的或考虑的东西所规定下来的制度文化中的某个成分。
这样,做事情才顺。把人动作机器用权力意志去支配是最笨的。很可能得不偿失。了解对象尊重对象,是实践的艺术。对物,也是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蛮干是没有出路的。现在一经不是一亩三分地的自耕农时代。何况拿也还要讲究个节气时令方式方法。
意志只适用于自身的反审剖析的勇气,如同道德只适用于规定自身,而不适用于规定它者。不然,意志就成为无知和野蛮的原因。

10
但,伦理判断始终使人对于社会生活生畏。难以承受绝对的剖析。

11
理解一个语言游戏。没毛病。

但是在社会认知上,对于社会现象而言,用“理解”有点问题。更恰当的是认知,了解。了解社会。
了解更中性。不带价值判断。理解偏价值认同。
了解一个人。
理解一个人。

了解一件事情。
理解一件事情。

理解一个语言游戏,就是了解一种文化,了解一种社会生活。
了解到的是语言游戏的意义的东西。而理解就是指从语言到意义的过渡。

12
在绝对的意义上,从质料的实在中寻求存在的实在性的时候,便是质料又有质料,多又有多的无穷。没有任何事物是实在的。
从存在建立在形式上的时候,便发生从多到一的跨越。而一又可以参与更大整体意义上的一。而这里的整体并非仅仅限于独立部分的多和一之间的关系,还是思维意义上的统一。因此,这并非一而无多的世界。整个空间的整体谓之以世界:世界由物所组成。
存在在此便有赖于自我认知的领会。这就涉及思辨,和实践中的to be。

譬如语言之于意义,便不是独立部分和构造复合的整体的情况。后者是单纯的思辨。前者,却介入人的实践。介入人的用法,人的存在。

13
在认知的意义上,关于这个身体的认知并不能看作我的自我认知。但是在实践的意义上,这个身体作为承载着我的一切实践的载体,感觉不是在现象的认知,而是透过现象产生的一种并非物质现象中的对象的感觉,也是以现象为载体所表达的东西,意义的东西。就此而言,身体作为载体、材料,在参与一个形式的东西造就中时,它可以作为自我认知中的质料性或载体性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中的材料,或者表达意义的符号的东西。

14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
从切身有接触的下,就能断言其上

15
好书耐嚼。初看看不明白,没看出味道。再看,露出种种味道,种种思考的线索。再看,味道延连成片,呈现出意义的理解的确定性。
耐得住嚼多遍。还意犹未竟。似乎理解还是不构透彻。
w是这样的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16一物与自身同一。 “每个 色 块 都与 它的 周界 正好 吻合” 是 多多少少 经过 特殊化 的 同 一律。...
    榆木疙瘩b阅读 157评论 0 0
  • 读书会276 从对象上面揭下感觉印象来。这里,印象是为对象的描述服务的。客观对象客观的东西是我们使用感觉的东西的轴...
    榆木疙瘩b阅读 56评论 0 0
  • 293指出了私有的东西的符号对于公共使用的语言游戏来说就是一个装饰,它并不参与语言的表达功能。并且,语言如果要谈论...
    榆木疙瘩b阅读 442评论 0 0
  • 275——284串 275——277指出了名称似乎同时意谓事物和感觉 280关于想象的图画。也是一种语言。它可以传...
    榆木疙瘩b阅读 179评论 0 0
  • 前面304别 认为 语言 始终 以 单一 的 方式 起作用, 始终 服务于 同样 的 目的: 传达 思想—— 不管...
    榆木疙瘩b阅读 34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