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嘉芸
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不惟是诗,词亦如此。在兄弟二人分别的岁月中,为排遣郁结心头的苦闷,东坡遥寄相思。离愁别恨是苦涩的,但思念是隽永的,情感是清新的。
密州任上,东坡与子由分别已五年,时值中秋,东坡再难掩心中思念之切,欢饮酩酊,大醉而作水调歌头中秋词,怀念子由,词中期缠绵惋恻之思,愈转愈曲,愈曲愈深,一曲歌罢,余音绕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见东坡把酒问月,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饮宴阑珊,外任密州的他忆及“天上宫阙”、想起“琼楼玉宇”,可却不知今夕何夕。诗曰:“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念念不忘,必怀所想,“今夕是何年”的发问,道出的不是东坡酒意阑珊后对现实的关切,而是遭受外放冷遇的郁愤与不满。愤愤不满,必怀所欲,东坡难忘的是青年时“致君尧舜上”的干云之志,是“再使风俗淳”的家国之思。至此,他不禁思绪遄飞,飘举云端,乘风去造访那杳冥的宇宙。只可惜天宫清冷、尔诈我虞,“高处不胜寒”,怎可比放歌月下、赏那月影排徊,起舞花前、弄那清影凌乱?“梦中了了醉中醒”,东坡想要升及天际,可却又恋栈着人间情义。缥缈于云端的,是他把酒问月、乘风归去的出世情结;掩映于清辉之间的,是他流连凡尘、不胜高寒的入世情结。矛盾纠葛,此起彼伏,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界观,既排遣了他心中的沉郁,又激励了他奋勇向前。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形单影只之中,子由平淡笃实的情怀成了东坡对温情世界的全部体验。五年未曾谋面,东坡心怀胞弟,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看到月影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他看到时光如月影流转,“流年暗中偷换”。哀极生怨——明月皎洁,却无情至斯,为何屡屡在人离别时圆满?我读出一位无奈的离人天真无理的怨恨。东坡用他的无理对待我的有理,他的所以然之理,使我即使有理也理亏气短,因此我埋怨他的美,确是有理。寂寞的夜,我看到一霎凝眸,却瞬间消逝——月固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就如同人事难测,躲不开离合悲欢,“此事古难全”。也许,就是要有一点残缺,这样才完美。当顿悟了这一切,东坡之忧也不再为忧,愁亦不成愁,因为他相信,亲人长久健在,那么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自己思念的子由,也会向着天空的同一隅凝望,想着同样的心事。王勃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亲人安好,但愿心心相印。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东坡不曾错愕;在寥落分别的中秋,东坡依旧旷达。
离愁别绪,激起东坡创作的热情,剪不断理还乱的骨肉之情,馈赠给东坡如许漂染不群的风致。相思之苦,居然也可以如此清新隽永,如此沁人心脾。
遥寄相思,吟一句“明月千里照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