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十景”与《嵩溪十景诗》
邵继材
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嵩溪,位处浦江县东北三十余里的奇峰鸡冠岩麓。村以源出高而竣鸡冠岩的长而秀清流嵩溪而得名。其地群山环抱,诸峰屏立,而中间广阔平坦,汇三源丽水而注之浦阳江,呈十处美景而分布村周围。山有鸡冠、牛角、狮石、熊岩之险,崖有青龙、白虎、金钟、玉鼓之奇,峰有大青、小青、展高、挂弓之明,坪有养老、殿前、仰大、两合之旷,谷有岩湾、双坑、东坞、西源之幽,泉有石鸡、石豕、龙汗、虎涎、厚池、岩坑、岩下、孝子、牛后、猫面、蛇宕、鼠仓之甘。山川灵异,林木郁樛,溪水澄碧,小桥垂虹。朝夕炊烟丛起,院落星罗;闾阎鸡犬相闻,民居鳞集。长街宽绰,缘溪曲折而纵横;小巷邃深,穿陌回环而往复。飞阁傍山,平添台榭;幽亭临水,耸立溪桥。雕梁美奂美轮,燕栖故宅;疏影乍浓乍淡,花映清池。神庙巍峨,圣像威灵如在;宗祠宏肃,人伦昭穆犹存。以其山水之奇,堂构之胜,实无愧乎“小杭州”之美称;然其古迹如林,淳风未改,则宛然奕世承传之古村落!
所谓“嵩溪十景”,乃是集嵩溪一带颇具特色的十处山水景物而成,包括鸡冠望潮、燕诒春诵、屏山拱翠、溪桥月色、东壁石斧、西岭秋阴、石潭龙映、样畈禾浪、嵩麓灶烟、庵岩晴雪等十处景色。古今文人在浏览之余,曾写下了不少歌咏“嵩溪十景”的诗篇。今摘录略作介绍,以窥其遗韵。
“鸡冠望潮”在嵩溪村北的鸡冠岩顶。此岩为浦江著名的高峰,形如鸡冠耸立云霄,故以为名。每当重阳佳节,远近游人都来此登高望远,四览群山众水尽收于眼底,至使心旷神怡。若逢天高气爽之时,还可隐约望见二百里外的钱塘江一线潮头。故村人徐宗璧(1722-1808)的《鸡冠望潮》诗云:
峨冠千仞郁岹峣,入望钱塘涨海潮。
缥缈吴山拖雪练,分明越水浣银绡。
盈亏随月寻常看,块垒凭胸次第浇。
自喜羽毛无浊溅,临风岸帻故翘翘!
嵩溪村的古建筑徐氏宗祠内的“燕诒堂”,古时兼作村童读书之所。其地傍山临水,古木参天,倍觉幽静;而学童的一片朗朗书声则透户而出。每到春日,更有黄鹂鸣树,紫燕穿堂,与书声相映成趣,自然别有一番气象。故“燕诒春诵”成为“十景”之一。对此村人徐宗沛(1733-1812)有诗云:
青山涌翠水溹洄,灵寝阶前绛帐开。
琴韵出帏潜吐柳,书声度岭欲惊梅。
披吟莫待黄鹂发,追琢还从青简来。
膏火分光贻泽远,几重春色倚云栽!
嵩溪村西面青山环抱,群峰如屏耸立。远近山峦,丛林修密,常年青翠葱郁。早晨旭日照煦,傍晚彩霞托美。每逢雨天,烟云缭绕山腰;而当新雨初霁,则山色明媚,翠色排闼而入。故名其景曰“屏山拱翠”。村人徐宗泮(1734-1792)有诗云:
柳暗花明山作屏,雨馀无处不垂青。
临风苍瀫层层涌,扑面烟螺袅袅停。
倚槛晴云环锦幕,入簾岭树变沧溟。
四围翠嶂飞尘远,览胜从兹叩地灵。
在村口双溪会合之际,有拱桥如虹,横跨溪上,桥顶造水榭三间,名“棲云处”、“临水轩”,东毗义祭屋,西连本经殿、大王殿,斜对关帝庙。而溪畔山麓,花木成荫。每当月夜,沉璧浮光,上下相映,溪、桥、水、月互相融合,浑然一体。景色迷人,乃成“溪桥月色”之景。东塘学者王宇清(1698-1777)赋诗云:
高唱谁家乌夜啼?横空月色满桥西。
一轮桂影香侵水,百道蟾光彩射鲵。
待得填成乞巧石,何如径作取怀梯。
我来桃李开如锦,胜坐浣花杜老溪!
放眼村东之山,全系石灰岩组成。村之先民很早即在此开采矿石烧成石灰,以供远近建筑、农田之用。开凿千百年来,竞成百丈峭壁,巍然耸立,如斧削成。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这道百仞峭壁之间,晴天日日都有许多石工攀索上下,或登岩顶,或在岩腰,举锤凿石,叮噹作响,回环相应,声扬数里。凡来嵩溪游览者,悉仰望惊心,叹为观止。清代诗人陈松龄(1734-1794)《嵩溪源观打石歌》“……嵩溪打石最号奇,悬崖千尺无攀跻。寸铁穴石系短梯,偪削岂足穷身栖。仰压俯坠两莫支,相对方各笑且嬉。又有沿壁走若飞,以锥为把索为维……”足以说明此险境。因号其景曰“东壁石斧”。里人徐永源(1864-1922)有绝句云:
东山石壁献嶙峋,凿破岩头惊煞人。
盘古开天留一着,故教锤击响频频。
当代学者村人徐儒宗(1946年生)七律曰:
峻崖百丈竟摩空,仰望东山气势雄。
展翅飞鸣知鸟骇,悬绳上下惹人忡。
运斤缓凿昔年事,爆炮速开今世功。
祖业迭传经几代?千秋攻取永无穷。
试陟村西之岭,石阶千级,系旧时通往县城大路。岭上丹枫乌桕,浓密遮天。虽逢盛暑,亦不啻秋凉,过往行人,为之敛汁。乃至晚秋,则无边霜叶,胜如春月山花,而与苍松青红相间,及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天然美画。遐迩诗人悉慕景来游。号为“西岭秋阴”。村人徐宗义(1717-1781)赋诗云:
叠嶂层霞接素秋,行人岩下几经由?
思莼张翰临风至,餐菊灵均冒雨留。
白荻横窗茅舍古,丹枫覆客语言绸。
殷勤借问云深处,洪景山中路几筹?
步出村口百余米处,溪上有桥,曰“太平”,桥上有亭,曰“望川”, 亭东门上书“往者过”,西门上书“来者续”; 穿桥溪水成一瀑布垂石飞流直下,冲成深潭,曰“石孔潭”;潭东有高岩曰“青龙头”,旧时建有大殿,相对西向“白虎头”,两山横抱锁鸡岩,为村之守口。岩上古松参天,虬枝如鳞,倒影入潭,宛若蛟龙卷涛于波中,乃有“石潭龙映”之称。如逢月夜,纵横交错的古松与明月同映潭水之中,形成“群龙戏珠”之奇观。龙溪诗人张守通(17 -17 )游此,赋诗赞叹曰:
岩畔栽松不计龄,已成龙影入潭青。
翠流郁干如飞雨,涛卷高柯若怒霆。
采药云深闻石呼,挥琴风入倚泉听。
寻幽立久沉音响,返照潜鳞翻玉屏。
村之东西两条山脉,蜿蜒起伏至村南三里处渐次分开,中间宽阔平坦成一小平原,名曰“样畈”,为一村良田所在。每当春夏,村民耕作其间,行歌互答。熏风南来,翻起禾浪,绿波荡漾,宛如碧海卷涛,乃成“风翻禾浪”之景。一片稻花芳香,随波飘扬,怡神醒目,令人陶醉,令人喜悦。“样畈禾浪”预示着丰兆。村人徐心安(1867-1919)吟诗云:
石榴桥上乍登临,禾浪平翻弱不禁。
叶战蛙停庵口鼓,风鸣蝉断雅山琴。
流波捲面纹生榖,濯足迎凉爽满襟。
香火坛前多报稻,奔涛休骇巨鳌侵。
回望村东石灰岩下,为村民烧炼石灰之处,窖灶层层排列其间,昼夜灶顶轻烟袅袅,如云如雾,青山映掩,浅深如画,别成一番佳趣。故“嵩麓灶烟”一景,实为他处所未能见者。里人徐心琢(1876-1944)有诗云:
腾腾灶火起红烟,产出嵩山美独专。
法敩娲皇将石炼,功从炎帝绍薪传。
通宵赩炽无殊昼,突地迷漫不见天。
为助岁工成胜景,豳风自此有新篇。
步出村南二里许,右边有一山湾,石山东向而突起者,似狮象守门,又若钟鼓并列,林旧壑幽美。古有庵堂,故名“庵来”。每逢瑞雪新霁,晓日初升,山头积雪,岩间冰柱,层林纯白,光明皎洁,晖光相映,红装素裹,乃成“庵岩晴雪”一道绝妙奇观。于是,“嵩溪十景”足与邑之“浦阳十景”相媲美矣。里人徐永典(1869-1931)有古风一篇云:
浦阳十景图,仙华传岩雪。
嵩溪十景图,庵岩合符节。
摇动玉玲珑,妆成光皎洁。
冰柱耸云端,天机工素织。
大千银世界,影射琉璃佛。
本村当代诗人徐千意(1943年生)亦有七律曰:
琼瑶日照满银光,踏雪寻梅兴味长。
屐齿花痕生野趣,冰芽玉柱闪寒芒。
暗香有翼传岩际,老树含葩凝蕊芳。
遗迹古庵何处是,清虚幽谷白茫茫。
时代不断前进,“嵩溪十景”亦自与时发展。或胜地依然,未改古色;或换却旧貌,更展新姿。如“样畈禾浪”一景,往日为满畈嘉禾,风翻绿波之状,而今建水库于此处,恰似一面“镜子”,映群山而益美。微风吹送,碧水泛涟漪;皓月当空,光影如明珠,极其雅致。又此人造湖底,无偿淹着嵩溪村良田三百有余亩,但惠赐邻里乡村旱涝保丰收,证明了嵩溪人的奉献精神。我(1947年生)名“材”而不材,却也滥竽,改此景为“南陌水镜”诗云:
样畈嘉禾景一区,如今喜见水云铺。
风扬镜面移轻筏,月映波心戏野凫。
积翠螺痕垂古韵,凝晖凤爪焕新图。
松溪顾念粮千万,邻里绿畴亏此湖。
又以“燕诒春诵”一景而言,昔时为科举时代的童生咿唔之处,而后则辟成学校为培养现代化人才之地,又重创“嵩溪学社”以为村民交流文化之所,诗文书画,各体纷呈,则景象更胜于昔矣!是故邑之诗人毛一帆(1930-2004)所作《嵩溪十景诗》,其“燕诒春诵”一章云:
旧垒新泥喜燕安,呢喃讽诵祖遗篇。
三更灯火明如电,五夜鸡声岌忽烟。
当代诗文经传外,合时书画意心间。
友于诒厥绳其武,桃李春风映桂兰。
然以“历史文化名村”而言,固不只于风光之美,古迹之多,而更在于历史文化之悠久而深厚也。继承祖业而更能发扬光大之,已使今日嵩溪文风之盛,宛若“春风桃李”;而“嵩溪十景”或“嵩溪新十景”之美,自将更展新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