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共修《传习录》快过半了,在先生圣贤教育的熏陶和同修们的扶持互助下,到底算坚持了一半了。与圣贤和经典常伴,最近觉得心情比较宁静平和。但接下来的几天事情太多,交作业可能要延后一点,但一定会完成共读任务的! 由我心良知权衡,会达成那个中和、喜乐的结果!
今天的内容很长,而且涉及很多典故和历史知识,我再一次快被难哭了,呜呜呜…
先生说,生而知之的圣人,他们生而知的是义理,而不是礼乐名物之类,我们这些因而知之的,最当学的也是义理。义理通了,礼乐名物这些旁枝末节就容易一通百通了。
先生说,唐、虞、三代所遵循的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这些准则,当时人们各行其位,各安其道,安之若素: 才质一般的,就做农、工、商、贾,相生相养,没有攀援嫉妒之心,才能高的,也各效其礼,管音乐的不必去想弄懂礼,管农业的不去思考教育。先生说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各司其职,无贪无执,就会元气充足,血脉通畅。这就是圣人生而知之的义理,也就是"光明的心"。
以上跟我们现在的要培训班复合型人才大不一样,人们的权力观也不同,现在人们希望官大越好,权力管得越多越好。所以生出那么多贪嗔痴慢疑的负能量。
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兴,都是为了求已私欲。在我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先生认为这些倾诈之谋,攻伐之计都是一时之得,这些人终沦于禽兽夷狄,离圣人之道愈来愈远。以至于先生疾呼: "非夫豪杰,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