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成圣、成佛?我们先把成圣、成佛,换成现在的哲学语言表达,就是终极关怀!
成圣成佛就是实现了终极关怀,不成圣成佛就是没有实现终极关怀!为什么要实现终极关怀,这就牵扯到人的使命问题。
人一生下来有三个层次的使命,这个使命和般(bō)若(rě)智慧一样,与生俱来。
不管你想要不想要,都是与生俱来的,你不想要般(bō)若(rě)智慧,它也会跟你一起来,总之,只要你生下来,它就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我们把它叫做身、心、灵三类成长使命
灵性成长又叫终极成长,又叫终极实现。“灵性”是瑜伽的称法,在佛家不叫灵性,叫“佛性”;在道家叫“道性”;在儒家叫“德性”;在基督教叫“神性”。
这么多的佛性、德性、神性指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人的终极本性。从哲学上讲,“终极本性”又叫超越,超越前两者,也就是超越生理(身)、超越心理(心),这是超越。
因此,凡是涉及到灵性的,在过去都有一个术语,叫形而上的追求,为何叫“形而上”?就因为它是超越,超越的追求,超越什么?
小则超越身心,大则超越一切存在,是一种超越式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终极超越式存在。
(终极式超越就是对所有的领域,所有的方面都是彻底地超越,而不是某方面的超越,是所有的一切,乃至于对它自身都要超越,对超越的超越,它不仅超越万物,超越一切,也对超越超越,对于这种超越性。)
在过去的表述,也不叫超越,超越是我们现代人的说法,过去人叫无或空,超越性就是无性、空性,道家叫“无性”,佛家叫“空性”,所以我们古人把佛道二家称为空无之学。
“空无”不是字面上的什么都没有,空性、无性就叫超越性,或者叫形而上性,或者叫终极性,或者叫灵性,或者叫佛性,这就是超越,超越就是解脱,超越多少就解脱多少。
(解脱是对执着和束缚而言,没有束缚就谈不上解脱,我压根就没有束缚就没有解脱。)而事实上,人类是无往而不在地被束缚着。
而束缚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束缚,一类是客观束缚、客体束缚;自身束缚就是来自自己内在的身和心;
第二类是客观,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社会,一种是来自自然界。来自社会对我们的种种束缚和影响(比如金钱、名利、虚荣、外界的评价等等),这个超越,对内是超越身心,对外是超越自然界和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社会,还包含文明文化。
总之,我们超越多少,就解脱多少,解放多少,因此,超越是终极的解脱,因此,灵性等同于终极关怀和终极解脱,或者叫终极实现。
成佛成圣就是指灵性的充分展现和充分实现,那为什么我们要实现灵性的终极展现、终极实现?也就是为什么要成佛成圣?不成不实现又怎么样?
不实现就等于我们忽视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对灵性的展现的责任与义务,使灵性长期处于被压抑、被忽视、被拒绝这样的状态。
如果我们的灵性像一个种子一样,得不到生长,得不到破土而出,得不到开花结果,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患上一种病,这种病统称为灵性关怀缺失症,或者叫终极关怀缺失症。
终极关怀缺失症是一个症候群,它在每个人那里具体的表现有差异,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它们的共性,这些共性我们概况为:空虚性、孤独感、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