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家长和老师沟通次数的多少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我们一个学期能够见面两次,意味着我们之间的沟通至少有两次,那么无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上次我讲话的主题是“家校合作,携手打造孩子的黄金未来”,这次我要讲的主题是“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两次讲话的主题是有延续性的,都是在讲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今天这个话题有点老生常谈了,但道理越常见,我们反而越容易忽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重要的东西。
今天我想用三个故事来串起我的主题。
第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学生。他姓李,是个男生。我们叫他李同学吧。
开学不久,他的父母联系了我,他的爸爸给我打电话,由于当时是非上班时间,他打电话的时候先是很有礼貌地问我:“拜老师,现在方便吗?我想和你聊聊”。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就能了解这位家长平日教育孩子的情景。果然,电话中,这个家长告诉我两点,第一点是他平时工作很忙,但不管多忙,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讨论。第二,他说,孩子的语文老师说要多阅读,他真的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一起去书店去图书馆看书,这一去他去上了瘾,他爱上了看书。他说,读书使他变得更爱思考,也使他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他这种愉快感染了孩子,孩子变得也很爱看书。
这个爱看书的孩子,他开学的摸底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班级排名,年级排名。但他一直很乐观,没有见过他颓丧懒散的样子,学习积极主动,根本不需要老师在后面督促,因为他本人就有内在驱动力,他的内在驱动力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他期中考试成绩非常出色,从班级的十几名一跃成为班级的第三名,从年级的三百多进步为七十多名,
讲到这里,我想可能在教室窗户外面听我讲话的同学大概已经知道是哪位学生了。没错,他就是我们班的李同学。
从李同学和他的父母身上,我有两点启示,第一,这个孩子的学习是我喜欢阅读,我喜欢思考。第二,父母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成龙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他终于“良心发现”,去给儿子房祖名开家长会,到了学校才发现儿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 走错了教室。当时接受采访时成龙是笑着说的,我看了却感到非常难过。一个爸爸的缺位迟早要付出代价的,结局当然是后来我们在看到的那样——房祖名吸毒被抓。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男生。姓华。
他有三点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他睡眠很浅,很容易受到干扰,平时同宿舍同学只要一讲话,他就说打扰了他的休息,就很生气。第二,情绪不稳定,性格偏激,很容易极端。第三,他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同学关系紧张。有一次,宿舍轮到他值日,他没有倒宿舍垃圾,同学善意地提醒了他,他就说那个同学是故意针对他,两个人因此吵了一架,差点打起来。后来,华同学的家长打电话和我沟通说:他的孩子是独生子,在家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他睡觉,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如果他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那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不会饶了学校。闻听此言,我是很担忧的。我倒不是担忧自己和学校的安全,而是担忧他的孩子。一个不分青红皂白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能够教育好孩子吗?高三我没有再教他。听他高三的班主任说,华同学变得更加偏激和孤立了,同学们不愿意和他玩。高考的时候华同学连一所二本都没有考上。
其实,这个华同学是很聪明的,以他的天资和智商考上重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是感到很遗憾的。但老师也帮不了他。他多年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他被父母保护得太好,失去了面对风雨的能力。用这样的方式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如果他的父母没有反思,一味怪罪到学校,怪罪到老师,怪罪到孩子自己,唯独没有怪罪到家长自己,这样只会使孩子更辛苦,人生之路更艰难。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这样的孩子是很令人心疼的。虽然心疼,但老师们其实是很难解决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孩子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家长才能解决。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家长。姓吴。
他给我的印象有三点。第一,他家很有钱。他儿子读高二的时候,他父母在深圳南山区的某高档楼盘给他买了房子。他高三的时候,他的父母在广州又给他买了一套高档住宅。他在高三是以深圳户口参加高考的。他家良好的物质条件自然不必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他的家庭教育就是好的呢?未必。第二,有关手机。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多,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班主任在半夜接到电话是非常紧张的,以为吴同学有特殊的紧急情况,还好,虚惊一场,他的妈妈“只是想找我聊聊”孩子的手机问题。学校规定不让孩子带智能手机进校园,防止学生沉迷于手机。她问我,给儿子买了智能手机但不想让孩子带到校园,有什么办法?这个我无能为力。第三,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和我联系过,一直都是他的母亲在和我联系。
在此,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而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如果一个孩子厌学懒散,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和同学关系处不好,首先找问题的应该是家长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成绩考得好,首先应该表扬的是家长。
现在我也是一个妈妈,当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育儿就是育己”。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老师,更加离不开的是父母。多年的教学生涯已经让我练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领。和家长沟通一两次次,我就能判断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就能找出来学生本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凡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健康的,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即便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不会是最差的。所以,你看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真的方方面面都优秀。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的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的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