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安史叛军十几万人围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决定固守。然而当时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被围数月,已岌岌可危。九月,每人每天只能分一勺米;几天后,宰杀战马充饥;再日余,捕鸟挖鼠;又过一段时间,只得捡拾茶叶和纸草,甚至盔甲武器上的缨穗度日……
直到这一切全部吃完,再也没有可吃的东西之后,于是,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开始了。
吃人,也只有吃人,才能坚守下去。
张巡第一个拉出了自己的爱妾,许远也宰杀了自己的几名童仆供将士享用,吃人风气就此横行。刚开始吃死人,然后是快死的人,最后终于轮到毫无反抗能力的老弱妇孺……直至城破,偌大的睢阳仅剩下几百人。
史载,在第三次睢阳保卫战中,六万人口的睢阳被自己人吃掉了三万。
人间悲剧!
后世学者对张巡评价颇高,我无言。每每看到这段历史,我只感到无奈与沉痛。眼前浮现出那些老人孩子无助的面孔,我不禁想问张巡:守城意义何在?
以战止战以暴制暴的目的在于取得和平,保卫弱小无辜的人。如此说来,那些被吃掉的老弱妇孺不是最应该得到保护的对象吗?张巡认为,坚守睢阳能够挡住叛军荼毒江南的大刀,然而为了所谓的多数人,就能够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吗?这难道就是张巡坚守的信念?
或许吧,张巡坚守的是忠诚,是气节。他考虑的是国家大义,是为官职责。可是他却忘了仁义。攻守阵亡的将士是生命,被吃掉的弱小也是生命,用生命的鲜血去浇灌所谓的道义,到头来,张巡所维护的不过是李唐一家天下罢了!只是敢问,李唐社稷今何在?
降,是反贼;不降,亦是昏君。都是生灵涂炭,降与不降有何分别?又何必白白杀掉那么多无辜的人?每一位君主,每一代统治者都口口声声说为人民做主,到最后都变成了为自己谋私利的借口。只是试问,历史究竟是谁的历史,天下又究竟是谁的天下?中国一直重视国家利益,可是如果连个人基本利益甚至生命都无法保全,国家利益从何而来?又要国家何用?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辜的百姓,永远是牺牲品。
历史上从来不乏宁死不降的名将,如张巡、史可法。他们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为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是的,张巡,后世会永远记住你,但又有谁会记得那些被吃掉的民众呢?真正的良将,是会在正确估计双方形势后,忧心军民无过,毅然举条件开城投降的人。他一定是经过长久的矛盾斗争,明知自己要背负千古骂名,为世人唾弃,但为了百姓的生命,他沉默的担下。这,才是真正的道义!可是历史和世人不理解他们,留给他们的,只有无尽的憾恨。那些立志坚守的,又有多少是因为害怕背负这样的责任,而选择所谓的气节的呢?没人知道。可笑的是,他们被冠上忠义的封号,却是用无数人民的性命换来的,试问张巡吃着人肉的时候,于心何安?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天下是人民的天下。谨以此文,祭奠睢阳中冤死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