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一起读书,今天喵喵老师要为大家分享的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篇《山行》。
是不是很熟悉的一首诗,提起杜牧,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的。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针砭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最终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
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居然比二月春花还要红。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一句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山”一般解释为深秋时节的山。寒风吹过,寒石在上,人走在山上往往是瑟瑟发抖的。“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就在这样的寒山中,有一条石头的小路弯弯曲曲一直深入到大山深处。我们不妨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苍茫大山中,有一条幽幽小径。说明山中应该是有人在居住的,为下一句诗埋下伏笔。
于是第二句接着说,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这句话有两个版本,一为“白云深处”,即深刻的深。另一版本是“白云生处”,即生长的生。这两个版本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在说向着更深处的“白云深处”走去,那人家就在白云之中。另一个则是说走到了山路的尽头,白云生长出来的地方就是那人家的所在。“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这里不再是萧索的寒山,也没有死寂的恐怖,反而有了些许温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诗人徘徊良久,不觉间天色已晚。于是紧接着便有了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里的“坐”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原来白云深处不仅仅有人家,还有火红的枫叶,而吸引作者停留的也不仅仅是住在此地的朋友,更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了。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首先,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其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再次,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最后,正是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作者才能悟出更深刻的道理。
那么诗人究竟有何感悟呢?别急,我们来看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的“霜叶”是指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也就是红色的枫叶。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美不胜收,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诗人从秋色中看到的难能可贵的春意。就像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不正是从冬日中看到了春意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歌意境中的升华了。杜牧没有如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俊勃发之气拂之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独到见解。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这句话同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刘禹锡说的是“晴空一鹤排云上”,而杜牧的诗说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前者重在写秋日里的诗情在碧霄之上,后者重在写秋日里的诗情在枫林之中罢了。
熟悉杜牧的人都知道,他的诗歌风格一向是健朗俊爽的。同样是写秋天,我们前面讲过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笔下的秋天,是悲凉而落寞的。但杜牧不同,虽然他同李商隐并称为晚唐时期的“小李杜”,但他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牧是豪迈爽朗的。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格?前面我们介绍杜甫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唐代民间有句俗语,“长安韦杜,距天尺五”,说的是长安的京兆杜氏和韦氏家族都是颇有名望的家族,同皇室关系密切。杜牧正是来自京兆杜氏,是宰相杜佑的孙子。杜牧早年即考中进士,在朝廷和地方多处任职。且他少年成才,学生时期就写出了《阿房宫赋》这样的名篇。传闻当时他的老师太学博士吴武陵拿着这篇文章替杜牧去向科举考官要状元,考官也感叹文章之妙,但因为状元已有人选,就给了他一个第五名。其才华可见一斑。这样看来,他能写出《山行》这样的诗歌,似乎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了吧。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诗歌,感谢您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