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优优跳槽到一家新公司,做文案策划方面的工作。刚去,总要适应一段时间,快速了解公司的文化和项目发展情况。优优对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尽快上手这份新工作,一见面就愁眉不展的跟我说起她的焦虑。
“我的工作效率是零,没有结果交付给上司,我很担心自己不能贡献价值,很快就得走人了”,她一脸愁云地说。一上来就是这般精简的总结,弄得我摸不着头脑。
“工作效率为什么是零?没有结果也有努力的过程啊!”我本能的追问。
“小学就学过了吧?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总量(结果)除以工作时间,我好几天都上交不了结果,在上司看来就是没有效率啊!”
“你这逻辑简单粗暴啊!虽然不懂你的工作具体是什么,但你最终还是会完成任务,交付结果的吧,到时候结果除以时间不就是效率了吗?”我看着眉头紧锁的她,只觉得这姑娘逻辑跳跃得好快!
“但是我的工作日志总得说点什么吧,我想尽快完成个结果交上去,却进展缓慢……”
“嗯,这个当然,所以你焦虑的原因不是工作效率是零,你想问的是你的工作日志怎么呈现你的工作进度,让上司看到你的工作成果?”看着她点头,我明白自己总算抓到重点了。
我继续追问着了解了更多信息,梳理了一下,发现优优的担心主要有两点:
第一:她需要在一个策划或者文案上花费很多的心思去构思、创新,做目标人群的调查分析,了解大量资料提取关键信息,选定一个关键点从创新有吸引力的角度切入……这些需要花费优优很多的时间,却好几天出不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急躁、焦虑快速积聚,于是她认定自己的工作效率是零。
第二:和她对工作的认识有关,她着急于交付结果给上司,却不认为工作中很多任务向前推进可以算作是结果,她认为真正的结果必须是最终提交的完整方案。
于是,我跟优优分享了最近看到的《精益创业》中的一段话:
在精益创业里有个很好的概念:最小可行化产品
最小可行化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是指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尽快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反馈来进行优化。
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思路真是精妙。于是很开心的跟优优讲解了我对这段内容的延伸理解。
我们在内心把类似“完成好过完美”,“做事情前先规划,列出详尽的计划”这样的意思升级了,一瞬间给我们要做的事提升了高度——做出产品,好像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产品经理”。当我们把自己要做的事升级到要郑重看待的高度,匹配上我们是“产品经理”的角色,内心里自然多了几分“神圣的使命感”和“自我肯定”。
如果还能加上对这段文字的几点细化思考和理解就更有行动力了!
第一:最小可行化产品匹配的是最小可行计划,把任务拆分成只要稍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消耗大量意志力就能去做并得到结果,过程中还能不断累积成就感。
第二:要做到: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交付最小结果。你并不需要完全做好准备再上场,你需要的是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只有你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你的视野才会更开阔。
第三:做出实验性产品,根据用户使用反馈来快速进行优化,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尝试着接纳不同的声音,慎重的审视并做出调整,运用到产品中,快速进行产品迭代。
这个怎么具体应用到优优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汇报中呢?
优优的主要困难集中于对项目任务的拆分,拆分到几个小时甚至更短就能完成的小目标,做完一个小目标就及时跟领导汇报,以获得指导和改进反馈。
优优没听完我的建议,就插话说:“我平时就是这么做的。这是每个职场人都被反复告知的:要跟领导多沟通,多汇报结果。”
“那你为什么没有汇报呢?是什么阻碍了你?”我反问。她噎了一下,请我继续说下去。
“注意,“最小可行化产品”,强调的是完成产品,利用最少资源,最快完成,能执行最小功能,可以给用户体验的产品。说到底,产品是可以检验的结果,是可以交付的最基本的结果。”
举个栗子:你写个策划案,交付的最终结果是一份详尽完整被反复检查后确认无误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提交的最小可行化产品是最初为策划案确定的基本框架,只须列出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就可以请领导过目,给予你指导和修改建议。然后,你再有条理的填充内容,修改和完善细节。
再比如,你写一篇营销软文,确定好软文的切入角度和行文逻辑,用几个关键句子来说明各部分的主旨和联接,就可以算作最小可行化的产品了,提交给领导,也许他会直接否定你的思路,这总好比你花了好多心思完成的作品却在领导一句“跑偏了”之后重新开始构思来得好吧!
“你还能想到其他使用这个技巧的方法吗?”怕优优没理解,我又多问了一句。
"嗯,你的建议不错,我常常是写好内容后,被领导咔掉重来,那时候直恨得我牙痒痒。经你一指点,明天运用最小可行计划和最小化产品的思路重新调整我的工作,先把最近要做的项目拆解成前期、中期及后期三部分,再拆解细分成很具体的小任务,然后把这些列成一份行动计划和预期结果提交给上司,这就能算作“最小可行化产品”了吧?“优优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眼睛里透着欣喜得意的光。
“是的,恭喜你升级成为”产品经理“啦!带着产品经理的思维工作,一切都将在你的预料和安排下快速的生产和迭代,也会更自信更有掌控感!”我捏捏她的脸蛋,仿佛看到了优优”运筹帷幄地调兵遣将“,俨然成为了自己的管理者。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能联想到最近应用这个思路去生产你的”产品”吗?
希望我们都能以”最小可行化产品“为”生产方针“,不断升级和迭代自己的”产品“,在工作生活中真正提高效率和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