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得到日课关于纽约时报《饼干和兴奋剂的共同点》讲解与和菜头的《为什么我没有游戏成瘾》文章的读后感。
你身边一定有人明明很胖,但却依然暴饮暴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胖,越胖越想吃。也会有人通宵达旦玩游戏,哪怕影响工作影响生活却坚持不肯放手。
纽约时报2017年7月2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叫《饼干和兴奋剂的共同点》,这篇文章一个研究综述,作者是来自于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弗里德曼,这个研究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上瘾和满足感的身理机制。
一、1个机制
我们到底为什么吃饭?为了生存?这是理性思维。动物意识不到吃饭和生存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使现在我们少吃(一天两顿)也饿不死。正确的答案是追求吃饭带来的满足感。人的大脑被设定了一个机制,当你做出一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事情,比如吃饭、性,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就是大脑对行为的奖励),如果你感受到了,就会觉得兴奋、愉悦。大脑通过这个告诉你,下次还要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科学家发现:想要在一件事情在获得满足感,只要分泌多巴胺还不够,你还要接受多巴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接受多巴胺的物质,叫多巴胺D2受体。如果D2受体多,只要分泌一点点多巴胺,你就容易获得满足感。如果D2受体少,那这么个就不容易满足,同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就会降低(这个是负责人的理性思维的),人了的自控能力就会下降。
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越来越管不住自己,那这就是吸毒成瘾的典型症状
二、上瘾是一个硬件问题
“知足常乐”就是D2比较多的人,他不需要强烈的刺激。D2比较少的,就对生活很不敏感,那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完全无法刺激到他,他就是很不容易满足,很不容易兴奋,但是他又渴望兴奋的感受,于是他需要超强的刺激,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这个多巴胺D2受体,并不是一个比喻的东西,它就是一个计算机的显存CPU一样,是我们大脑中实实在在的零部件,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吸毒成瘾,这可能不是心理问题,而生理问题,你就是做再多的思想工作,也没啥用处。这个机制是:多巴胺D2受体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上瘾程度。那什么东西决定了D2的多少呢?
1、基因原因,有的人天生D2多,有的人天生D2少
2、最关键的还是环境的影响
三、压力与上瘾
有两个因素可以从后天影响D2数量的。第一因素是压力,这个主要是生存压力(工作忙不算),比如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下降,他能感受得到来自别人的支持和关怀在减少,他就有一种无助感,这种压力是最可怕的。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扫描不同人的大脑证实,生存压力增大的话,会导致多巴胺D2受体减少,还有一个用一群猴子做的实验更加能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者先让一群猴子每只单独地住在一个笼子里,然后教会猴子们自己使用可卡因,果然猴子们都对可卡因上瘾了。之后实验者就把猴子从单独的笼子里拿出来,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不久之后,猴王产生了。然后研究者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猴王对可卡因的依赖程度下降了,这是因为这只猴王现在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随时可以引人注目,他拥有社会资源,所以猴王就不怎么在乎毒品,但是那些社会地位低的猴子反而比关在单间里的时候更加依赖可卡因了。最后,实验者又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单独喂养,结果发现,原来的那个猴王对开始吸食可卡因了。
所以把几个研究综合起来,科学家的结论就是:生存压力会直接减少D2受体数量,这就是为什么穷人更容易吸毒。在美国有一个趋势是,原来是中产阶段的人一旦从本阶级掉队发生社会地位下降的情况,那吸毒的人就会非常多。
别个一个影响因素就更可怕了,也就是上瘾行为本身会进一步减少人的D2。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了,因为生存压力增大,一个人的D2减少了,他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所以自控能力又下降,他开始吸食毒品,因为他吸毒,他的D2水平又进一步减少,这就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越陷越深,越来越不能自拔越来越不能满足,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加大剂量,那这样的话再好的人也受不了。
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多巴胺D2机制不光是适用于毒品,他也适用于别的,比如说:吃。
四、贫困病
科学家在对肥胖者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科学家甚至发现,肥胖者D2的减少程度和他们自身的BMI(身高体重指数)居然成正比,换句话说,越肥胖的人他们脑子里的D2就越少,而D2越少,一般的食物就满足不了他,所以他就会加大剂量去吃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食物导致他更胖,更胖的话又进入了正反馈。所以他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过度肥胖代表了自控能力差,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不起那些过度肥胖的人。根据今天说的这个原理,胖子之所以贪吃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重需要消耗这么多东西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胖子多吃,就是为了让大脑获得满足感,而同时,胖子的满足感预值太高了。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过度肥胖的人,一旦闻到食物的香味他就受不了,甚至他看一个食物的电视广告他也受不了。他们就和吸毒者一样,吃了“上瘾”的奴隶。
贫困会导致压力增大,而压力增大会导致D2的减少,恶性循环一旦开始,再想脱贫也就难了。说到这儿,作者弗里德曼非常感慨,他说:美国胖子这么多,根本原因是美国的食物太便宜了,以前的人们就算再想吃,却还有一个经济条件的限制,而现在的人们想吃就可以吃,恶性循环的这把火太容易点起来了。
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的,弗里德曼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跟容易上瘾的东西隔离,为了受诱惑你应该连食物广告都不要看,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感到变化。再想想那个猴子实验,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或者家里人面临压力的话,你一定得多关心他,甚至给他猴王的待遇,这样他就不至于恶性循环了。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欲壑难填,当然这词现在听起来有点过时,我们这个时代是以自由挥洒的个性为荣的。一个有满足感管理的人,他不会轻易地让自己满足,他会适可而止,就算这东西再好吃,也不要吃到满足为止,最好是吃到意犹未尽的时候就停下来,这么做不是为了保持体型,而为了让满足感的预值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放纵满足感,就可能一次比一次不容易满足。
这样看来,小孩都是怎么被惯坏了的呢?就是要什么给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的小孩不见得幸福。背后的原因是:这个小孩的满足感预值练得越来越高,他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一个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在追求各种低层次享受的人,他的心情怎么可能愉快呢。
关于上瘾和满足的机制:1、大脑分泌多巴胺,让我们的相关行为获得奖励;2、多巴胺D2受体是接受多巴胺获得满足感的关键;3、压力和过度满足都会减少D2受体;4、D2减少,人会变得更加不容易满足,他的自控力会下降;5、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我们从中悟出的道理叫做满足感管理,能够管理自己的满足感,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更有个性的体现。
五、游戏上瘾机制
和菜头在《为什么我没有游戏成瘾》里写到:“游戏的本质不是娱乐,也不是欢愉,游戏的本质就是制造上瘾。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游戏被创造出来,它们之间彼此竞争,抢夺彼此的用户,希望被人们接受,维持尽可能长的生命周期。所以,你大可以把游戏视作是一种生命体,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人,尽可能多地让人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当你决定要玩游戏的时候,你就是选择了上瘾。欢愉、刺激、紧张都是表象,上瘾才是本质。玩法、剧情、道具、世界观、操作方式等等都是障眼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你的瘾。
而随着你越来越上瘾,D2减少,你将会花更多时间、金钱、精力去投入,才能获得同样的欢愉感。游戏是一座祭坛,你在祭坛上供奉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祭坛赐予你一些欢愉,这是一种献祭。你为了获得持续不断的欢愉,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献祭,这就是瘾。那么,一切就转化为一种得失上的计算:
1、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这么一个祭坛?
2、游戏这个祭坛是不是回报率最高的一个?
3、欢愉在生活中的占比有多少?是不是最重要的?
3、人生中需要多少种欢愉,才会让人对生活保持兴趣?
4、等同的时间和金钱,能否换来其他类型的欢愉?
5、在维持生活的同时,你最多能奉献多少时间精力换取欢愉?
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采取合乎理性的行为,这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所以做出选择,管理自己的满足感,既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这个时代的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