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媒体开始流行,人人都可以注册微信公号,作者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来,人人都争着当作家。
据报告成目前有超过三千万公众号。
3000万公众号,说不定有2500万作者,也许里面就有你。
作为写作新手,你怎么评价一个作者,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作者。
01
以名气判断作者的专业性
新手陷入这种判断,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作者很有名,可见写作水平很高;二、水平很一般,名气是炒作出来的。
有时候这种极端会同时用来评价一个作者。
比如自媒体作者咪蒙。
一个有名的作者必定具备相当的专业写作能力,而一个有专业写作能力的作者未必很有名,这可能与作者的写作题材、文章的风格有关。
02
出名得快,过气也快
越早出名,越能变现,赶紧炒作,很快过气。
新手会说,这个作者就是靠炒作出名的,群众的眼睛雪亮,很快就能识破他,他就过气了。
一直站在风口浪尖的作家从郭敬明、韩寒、唐七到咪蒙,多少人等着他们跌下神台,可人家还站得稳稳的。
靠“实力+运气+宣传(炒作)”综合成就的作者,就像靠实业经营的企业家,能挣500万,就能再挣一个500万。
中间会有起伏,但是除非非常大的变故,比如战争,否则他会一直挣下去。
马绫把笔名换成咪蒙,她的核心写作能力,对世态、对读者的把控能力仍在,她就能一直成功。
朱光潜取笔名孟实,对美学孜孜追求,从三十岁写到八十岁,去世几十年,他的书今天仍然是读者推荐书目。
03
作者是否可信关键看价值观
这点看这些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作者们就知道了:
郭敬明,青春伤痛文学,悲春伤秋,永远15岁;
韩寒,体制的反叛者;
唐七,抄袭;
咪蒙,煽动戾气、洗稿。
但是他们具体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惯用什么句式、结构、节奏,没有人提。
作者之所以是作者,就在于它对文字的了解,并善于利用。
如果不能从这上面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作者的价值观,必定千差万别,我不以为这是判断的基础。
万一作者洗稿呢?这不是价值观问题,这是能力问题。
能力不足的作者,必定被读者抛弃。
04
作者红不红跟热点有关
做文案工作的人都知道,“不凑热点怎么有流量呀!”
热点代表这个话题的受众面极广,大海里的鱼当然最多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拿着鱼竿就能钓到鱼。
说不定家门口的小水塘,鱼只有一百条,你熟悉环境和它们的习性,一钓一个准。
有些话题是永恒的命题,比如生死、爱情等,每个不同的切入点又可以圈入不同兴趣点的读者。
当红的作者,对于人类永恒的关注话题都有一个高于大多数人的理解,有没有热点,他都能触动读者心灵。
而热点是他恰巧搭上了以光速行驶的宇宙列车。
作者先了解人情世故,然后他才能在热点一出来时就凑上这班车。
05
越不专业越挣钱
一个作者写作越专业,它的读者群体就越小。
如果以读者群大小判断他的市场价值,越专业的作者,肯定越没钱。
参看社科院的研究员,挣的还没有BAT的应届生程序猿多。
不能这么比较。
专业分两种,一种针对的是同行,务必求在单位内传达最多的信息,比如对一流物理学家说E=mc2;另一种针对大众,将复杂的事物以生动的方式解释,让大家都能听懂,比如科普。
第一种专业大部分人生活中都极少接触。
我们更常见到的“不专业”作者是第二种,不能生动地描述一件事,讲清楚一个道理。
这种“不专业”受两个因素限制:
一个是对行业的理解;另一个是对文字的应用。
对作者而言,对语言文字的了解是立身之本。用词不当、言辞晦涩、音韵不和谐、结构拖沓等等就是不专业。
如果可以专业起来,读者群绝不会小。
06
职业作者与专业作者分不清楚
这个概念来自于“职业记者”与“专业记者”。
职业记者是指“新闻学”相关学科科班出身,受到专业写作训练,以记者为职业,了解写作而不了解行业的记者;
专业记者是指非科班出身,了解行业而不了解写作,行业资深人士,未必以记者为职业的记者。
前者可能对行业理解不深刻,报道往往流于片面,表现形式却利于传播,受众面广;
后者见解独到,却可能词不达意,行业内的读者更多,受众面小。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定不能没有笔力,也不能只有笔力。
前人说作家要多体验生活,就是说要多了解行业内的东西。
一个专业人士想要被读者认可,他也不能不在写作上下一番功夫。
07
作者就是讲故事
有人说,大众不就是想看故事嘛?
在一个专业写作者眼中,故事涵盖的内涵包罗万象,可以拆解出无数细节,有无数种讲法。
大众不是想看故事,而是想看生动的文字。
针对不同领域,写作的类型与方式变化多端。
一份写得清楚明白的说明书一样是好的写作。
李白的《静夜思》,王洛宾的《咏鹅》用词简单,郎朗上口,是好的写作。
刘墉的说理性小品文,微言大义,是好的写作。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深入浅出,虽然单篇篇幅长,仍是好的写作。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有“读者爱看故事”的印象,或可以这么看:
故事的话题多从人类共同关心的母题出发,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文字写得有画面感,容易让读者联想,最栩栩如生。
08
写文章很容易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高调。
比较接地气的说法:
大家都识字,写过作文,因此用文字描述事物、表达感情不是难事。
不信看看公众号,自从网络时代以来,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有读者。
然而
别人写得了,我自然也写得了。这不过是种假象而已。
看前段时间网络上批评咪蒙的文章,多少人只能翻来覆去地用几个词语骂,看起来情绪很激动,仔细一看却没有根据。
或者只有一个根据,就是价值判断。
价值观要是能大一统,世界上也不会有三大宗教了。
应该只有一个才对。
用汉语言写作,对于文字及它组成的字词句段篇的特性要有专门了解,知道怎么使用它,这是基本。
遍览各个时代、地域不同作者的文章,了解所谓的风格,这是进阶。
了解人的心理、时代背景,据需求写作,这是应用文;写出时代的心声,抒发一代人的感情,这是文学。
经年累月的阅读、写作、修改的训练对一个有志于成为作者的人来说不可少。
至于说天才,天才不是疲懒,而是一样的时间内看得更快更多,写得更快更多更好。
正因为不是天才,才越要踏实,唯恐因为不够专业而没有读者。
09
写作深入与通俗相悖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惑,相信也是很多人的疑惑:
是否文章写得越深入,就越难被大众理解,读者越少?
放到一个媒体上,《南风窗》只能写严肃的政治专题;《三联生活周刊》只适合文人小资;
继而形成一条鄙视链,看《人民日报》的看不起看韩寒的;看刘慈欣的看不起看安妮宝贝的。
这些都是偏见。
如果一个媒体或者一个作者只聚焦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他估计就因为没有足够的读者群而死掉。
如果一个媒体或者一个作者尽出一些水货敷衍作读者,那么很快会因为同质化严重而被取代、被遗忘。
深入与通俗,不能两者兼得吗?
这个问题前人已经实验了很多例子。
对一本杂志来说,它有独一无二的专题或特稿占领专业的高地,形成品牌,也会有亲民的文章让大众都能看懂。
对于高级读者,我为了专题而来;
对于大众读者,我也是这本高端杂志的读者。
一个作者,用代表作树立专业高度,获得行业认可,用通俗的语言写作大众喜闻乐见的话题,获得大量读者。
两条腿走路。
明星们对这个路数也非常熟悉,拍艺术电影获奖提高身价,接商业片挣钱。
下次谁再讲:“写作挣不了钱!”
你就怼他:再专业一点就能挣钱了。
微信号:日读书
ID:liangjingmo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