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落后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在平均水平以上。水平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通过数据分析会发现,这种感觉一定是靠不住的。整体来看,每个人都包含多方面的能力,所以正常的应该是我们某些能力强一些,某些能力弱一些。以至于我们会产生一种补偿效应,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另一方面不如别人的缺陷。但现实是非常残酷的,我们可能会发现学霸不仅打球厉害,唱歌也好听、琴棋书画都比较强,就算去打个电脑游戏我们也打不过。很多人一旦某一方面取得了优势,优势就会持续的放大各方面的能力。而落后的人,一旦某一项核心能力不再进步,其它各方面都会被拖后腿。只有认真的去求证,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
最近流浪地球很火,以至于在好几个群里面都开始吵架。只是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群体,他们觉得自己的认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无视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不喜欢一部电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把别人的喜欢当成无素质无品位就很奇怪。我想这也是一种对于自身落后不自知,只凭感觉觉得自己超越了平均水平,处于领先位置的例证了。我想如果要验证自己的打分水平,可以找100部电影看完后分别打分,然后统计与IMDB或者豆瓣上打分的差异才会发现真实的自己。
多找机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差距,会比较准确的发现自己的位置。去年参加了一个以太坊技术的大会,发现很多参会者能听懂英文的讲座,还能用英文直接提问让我非常的震动。虽然从统计上来说这样的人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比我优秀的人就在身边的感觉,还是给了我非常大的动力坚持学习。我们需要多找机会接触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这样很容易破除我们的自我良好感觉。我就是在一次参加出国的技术培训班上,我见识了系统内的牛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不思进取。虽然微信朋友圈对于成长帮助没有多大意义,但也可以通过朋友圈让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那些更加优秀的人在做什么。只是我们最好屏蔽那些喜欢抱怨、不积极向上的人,只留下那些格局比我们大,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要准确的认识自己位置,我想需要量化自己的能力,和别人的量化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是跑步这种成熟的比较项目,看看你指定赛程的成绩就会看出你的位置。而在智商、写作水平、英语能力、收入水平等上面,只要去量化,总是有办法找到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量化指标。比如我去量化我的英语水平,就发现词汇量只比高中高一点,口语能力不到高中水平,仅仅阅读能力达到大学水平。而这种自身水平的相对准确认知,对于我的学习成长非常的有帮助。也让我破除了“比下有余”这个借口,有了动力继续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英语虽然差,在大学班级上大约也是平均水平以上。在参加工作后和老同志为主的同事们比起来,好像也很领先。当我认识到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高于我的时候,就再也不觉得自己还不错了。
在认识自己位置的时候,不能用差不多这个词语。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的起点,冠军和亚军只差一点点,但是其影响力会差很大,其收入之类会少非常多。冠军通常我们都知道名字,可是没有几个人去关注亚军,虽然他们的成绩真正的是差不多。我们和那些优秀的人,很多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高考可能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上了不同的学校走向不同的命运。而其源头可能就只是差了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单词或者是一个字。在我们努力还能缩小或者消除这点微小差距的时候,不要被差不多给麻痹了。时间是我们的朋友,也会是我们的敌人,会把那差不多一点点差,放大成非常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