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二十五中 张建新
2017年9月12日----9月28日,在上海华东师大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0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启迪之深刻,收获之良多,乃是之前所未经历过的。聆听专家讲座、考察上海名校、对话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经验分享,耳闻目染,涤荡心胸,给我以力量,砥砺我前行。
一、教育的发展需要传承
听了杜成宪教授的讲座《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中国优秀教育传统,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涵养着当代中国教育不断前行。
1、倡导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身、家、国、天下,是人的完善目标途径的表达。《大学》中讲到,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知至,重点是修身。
2、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教育理念是有历史阶段性的。《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三种品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为政》孔子讲:君子不器。求道而不是成器,要追求本质的东西。
3、注重个体自觉的教育。自觉乃自明也。《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程颐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朱熹用吃饭为喻:为自己吃饱?还是将饭摊在门口告诉别人我家有许多饭?学者不是为己,心思自然放在义理上少,放在闲事上多。为己之学乃入道之门。所以说自我完善是一个以自求为特征的自明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更新过程;是始终保持纯正的主管意识;是在待人接物时严格自我要求;是不断自我反省;是自觉觉人。
4、注重学的教育。《论语》开篇第一篇是《学而》;《荀子》开首第一篇是《劝学》;《中庸》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学是以自我完善为导向的教育实现过程。
5、要求知行合一的教育。《论语.述而》中讲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弟子。实际是两方面,即文献典籍与道德品行,大致可以归为知与行。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
6、主张不拘身份的教育。《论语.卫灵公》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不分族类,体现教育的平等。科举考试制度的精神蕴涵是不拘身份。这样的教育是一个鼓励读书的社会,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社会。
7、倡导尊师的教育。《礼记.学记》中讲: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教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可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办学思想的凝练是升华的过程
听了戚业国教授的讲座《办学思想与育人模式研究》,体会到办学思想凝练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是痛苦的过程,是对教育理解的过程。校长概括思想理念,不是形成大家,而是形成经验,可以迁移的。办学思想怎样提炼?有六种方法,本质是怎样理解教育、怎样办学?
1、在对教育理解中形成。
教育是需要终生去理解和探求的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解,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解做出教育行为。办学思想背后是校长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在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样做?”中形成教育理解;将教育理解转化为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长的、学校的)。现阶段理解教育的视角包括:
教育是一种什么活动?教育是一种运用昨天的知识与经验在今天从事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准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影响学生使其发生改变;
教育为了什么?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个人的发展?只有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大推动社会、国家的发展。教育促进人更好的发展。
2、在校长办学总结中形成。
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理念,并据此实施教育活动;校长办学从经验摸索到教育自觉的发展,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解释,概括提炼形成办学思想;一定办学积累后总结概括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思想理念是实践的概括抽象,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办学思想理念要找到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能没有依据臆断。
3、在学校办学历史中提炼。
名校在创建之初就有独特的思想理念,继承发扬(做出时代诠释);办学历史其核心精神的概括总结,上升到教育理性的高度,就可以形成办学思想理念;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风格也可以提炼抽象出办学思想理念;学校毕业生的特征反推可以概括形成办学思想理念(毕业生共同的特征中抽象)。
4、在互动讨论中概括形成。
办学历史短的学校可以在师生共同讨论中,凝聚共识,将这种共同精神升华到办学理念;需要校长充分准备和引导组织。讨论建立在对当代教育使命与任务的学习理解基础上;需要引导师生学习理解教育理论,把握教育基本规律,是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对话。
5、在学习借鉴中形成。
学习其他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内容自己选择概括;以名人的论述进行迁移形成办学理念;从教育理论中直接迁移借鉴(自己最赞同的);从政府对教育要求中抽象形成办学思想理念;从人民群众的办学诉求中抽象概括。
6、在办学分析中形成。
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需求环境,找到可以为外界接受的、能做到的办学思路,将思路提炼概括上升到理性思考,形成办学理念;分析教育发展形势,适应改革需要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避免跟风);分析未来社会发展,确立学生的品质能力,据此确定学校的办学追求,形成办学理念。
三、以变应变是教育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围绕考试运转的方式,但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面临当今更大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而且越来越凸显,怎么办?教育只有变革----
在学校层面面对变化、面对挑战,如何适应?我们要有变革的心态和斗志。
学校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改革的价值取向:课程、教学、评价、学生活动。
1、课程:一统走向选择。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2000年,国家的课程政策是实行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教什么、为什么教?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缺什么东西,很有必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努力,从一统性到可选择性,体现核心思想与价值。《纲要》中指出:办好每个学校、教好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选择,才能适合;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各行各业需要不同的人。课程建设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加强课程建设是教师发展的动力。
2、教学:被动走向主动。
教学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模仿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不参与,是不能建构的。学生主动参与是前提,进行深层次学习。教学的主动性,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课程特点,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3、评价:单一走向多元。
评价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国家、民族影响重大,需要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教育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因材施教,已经是一个科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研究7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如数学强跟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关联,让本性的东西合理发展下去就可以了。育人:应该是全面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4、学生活动:要有社会性的情感、认知、人格。
法国评论:中国学生社会情商方面都是残废人,显得木讷、不知所措。学校的小社会是没有冲突的;社会活动的组织,才具有竞争性、碰撞性,从社会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应对复杂的环境;让孩子经历不道德、不合法的环境中去抵抗和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
学校本质属性,第一是课程建设;第二个就是社团活动。学生自主社团活动,不是学科延伸的社团活动,而是面向社会的社团,是真正人与人交往的社团,学生自发地去组织,增强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领导能力、责任感、使命感,具有社会意义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