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题目:优秀学生为什么会忘恩负义
尖子生成长中的那些坎
作者 中国瓷器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弑师案,学校实验班的班主任鲍方老师在办公室被班里的尖子生,班级第一名的学生罗某杰刺了26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身亡。这则消息这几天疯狂地刷遍了朋友圈,许多人为之震撼不已。
人们不禁要问,弑师悲剧,为何发生?
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班级的尖子生,为什么会用刀残忍地刺了带了他三年的班主任老师26刀,他的愤怒和暴戾从何而来?
从新闻报道和邻居同学对罗某杰的评价上看,小罗成绩优秀,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对人非常有礼貌,但没什么朋友。
相关律师也说,小罗的行为属于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的激情犯罪或冲动犯罪。
其实,每起看似偶然的激情犯罪的后面,都有酝酿已久的情绪储备,每一个残忍少年的背后,都有潜伏已久的家庭问题。
小罗其实是一个很自卑的孩子,表面上这个孩子“很优秀”,其实其内心充满着焦虑不安,他的心里是纠结的,内心并没有因成绩的优秀而优秀起来,这一点恰恰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造成了他的内心与外在的严重不一致,而这种痛苦的纠结与冲突一直折磨着罗某杰。
第一、他的自我评价不高。虽然成绩优异,经常在班里保持第一,年级前十,但他却说,我只想考一个本市的普通二本就行了。
这说明孩子内心严重缺乏自信,自我肯定不够。这么优异的成绩与这么平庸的想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孩子骨子里依然认为自己不配上更好的大学,他的自信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但家长和老师们只看到他的成绩,却忽视了他的想法中隐藏的心理问题。认为他应该上一流的大学,去追求更高的目标,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据说他的妈妈对他要求很高很严格,这些让他面临巨大的压力,加剧了这种冲突。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致良知,小罗内心的知与外在的行显然是没有合一,又怎么能知理而健康的发展成长呢。
第二、这种孩子在行为和做事上多半是被动的,消极的,逃避竞争和考验的。同学们说,他从不参加班干部竞选,不关心班级事务,上课也不喜欢发言。他说,自己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这其实是他的自卑心理作怪,即使成功地从高一时班级的二三十名冲到全班第一名,他也很难有真正的快乐享受。他不愿意参加下一次的竞争性活动,不想争取,他的心理依然荒芜自卑,没有成长。
所以每次考试后,总会找成绩不如他的同学炫耀他提高了多少分,但从不和同等水平的学生比较,因为他心里还停留在那个全班二三十名的时期,他觉得自己不配和一入校就是优秀生的学生比高低。
小罗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他不愿意向别人打开自己的心,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因此就说,我不想上北大,上清华。
其实是严格的要求,过高的目标让他望而生畏。他惧怕失败,缺少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考验。家长和老师被提高的成绩所吸引,没有人想到帮小罗完成心理的成长,实现心灵的完善。
第三、这种孩子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批评很敏感,而且认为别人的批评指责就是不喜欢自己,贬低自己,有严重的敌对情绪。但他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不能顶撞。因此,不能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平日里就不断地压抑自己,把自己的怨恨和愤怒深深埋在心里,不停地翻腾,不停地压制。
邻居说,小罗成绩优秀,待人礼貌,很孝顺,很少出去玩,一回家就开始打扫卫生,做家务,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他会杀人,而且我们也没有见过他和人争吵过。
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但“懂事”的背后是什么?16岁的少年男孩正是满地撒野的年龄,应该充满活力,充满好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显然,小罗的表现是一个“小大人”,“小大人”的背后是他对自己天性的压抑,压抑的自己是父母要求的小罗形象,不是小罗想要的自己。小罗内心过得委屈,不满,甚至怨恨,所以小罗说,我只想过普普通通的生活。言下之意不想成为家长和老师期望的那种人。
因为所谓的“优秀”,小罗付出了太多,他不情愿,又不能说,或者说,没有机会对家长和老师说。家长老师也都没有觉察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与纠结,只觉得这孩子优秀,是棵好苗子,要严格要求,好好培养,让他有更好的前途。
于是班主任老师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给他争取奖学金,特别关照他,让他坐在班里最好的位置,前排中间。
我们都认为给你的就是最好的,是为了让你更好,更优秀。你应当心怀感恩,应当更加努力来报答我们的好。
可是小罗不愿意,他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过去差的时期,尽管成绩优秀了,待遇也比其他同学好。他觉得自己不快乐,压力太强烈了,但又不能拒绝。因此,这种爱,在小罗那里反而变成了一种反感,一种麻烦,一种愤怒,一种恨,埋在心里渐渐地滋长着。
有同学说,小罗不喜欢鲍老师,反感他的批评,严格要求。就是这个原因。
小罗的怨恨在发酵,在疯长,终于长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只需要最后一根稻草来引爆它了。
看励志视频,写观后感引发的师生冲突,其实不过是我们教育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冲突而已,因此,鲍老师并没有在意,而且严厉批评了小罗,批评了这一段小罗的不良表现。还说了句,不写就转班。
一句平常的批评教育在小罗心里激起了万般波澜,他内心长久压抑的愤怒终于象火山一样地爆发了,马上就要失去了控制,不可收拾。
鲍老师可能觉得小罗平时就很优秀,又比较听话,而我是为了你好,给你加压,威胁你,也是为你好,完全忽视了小罗内心的反应。
但小罗的心里觉得很受伤害,满满的委屈与愤怒。他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挑自己的刺,敌对的思维方式使小小的师生冲突很快地升级,假想中小罗的自尊严重受挫。
怎么解决冲突,家庭教育和影响在这里发挥着看不见的影响力。他的家应该是有暴力行为的,小罗也应该看过一些暴力漫画,心里有暴力倾向。他最终选择了用暴力解决他与老师的冲突。因此,在与老师谈话时,悄悄地带上了弹簧刀。
鲍老师也许是过分自信,也许是过分相信自己对小罗的爱和关心,也许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对这些微妙的变化没有关注,又拿起电话给小罗的父亲打,没有打通又拨通了小罗母亲的电话。
小罗压抑的愤怒终于爆发了,对老师的怨恨,对父母严厉要求的害怕恐惧,使得局面失控了,小罗无法控制自己了。
他突然拿起刀,从侧后方刺向激发他怒火的“敌人”——鲍老师。毫不留情,活活刺了26刀,其中一刀刺中脖子,属于致命的一刀,还有致命的一刀在背部,伤口很大很深,不停地流血。
鲍老师完全没有防备,是被突然袭击的,他一定茫然不解的看着自己的学生,惊呆了。试想一个47岁的中年男人怎么会抵抗不了一个16岁少年的攻击呢?
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很喜欢自己的学生,没有想到他最关心爱护的学生会这样对待他。法医说,现场没有反抗,没有搏斗的痕迹。
事后,警方问起小罗。小罗说,我很后悔,我对不起老师和他的家人,我是一时情绪激动,冲动之下杀了人。
真应了那句话,冲动是魔鬼。控制不住情绪的人,都是游荡的死神。
小罗压抑已久的愤怒找到了出口,可是他选错了对象,他把一直关心他的老师当成了假想的“敌人”,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在毁灭中释放了自己,也毁掉了自己。
假如小罗的家长能关注儿子的心理需求,不那么高标准严要求,假如老师能细心一点,观察到小罗情绪的变化,假如小罗有几个贴心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倾诉生活学习中的焦虑和不满,假如学校有心理室和心理教师,小罗就可以去宣泄,去倾诉……
可生活没有假设,教育也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一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断送了自己的未来,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及我们的社会,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康德说,人就是人,人非工具。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一个人更好的成为他自己,让一个人获得健康成长。
可是,我们许多人的眼中,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的附属品——分数。
成绩优异,能考全班第一的尖子生,就是许多家长老师眼中的可造之才。我们为了他们好,就是要严格要求他们,就是要在他们身上倾注心血和希望。
当我们的关注点狭隘地放在人的附属品上,把人当成工具时,我们的眼中就没有了主体的人。
法国的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当家长和老师把自己的厚望变成尖子生的心愿时,家长和老师就成为尖子生的地狱。地狱中的人是没有自尊的,没有存在感的。
但尖子生都是很聪明的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反对高高在上的权威,要求拥有生活与学习的选择权,反对把他们放入地狱的“敌人”,渴望自由与平等。激烈的怒火进行剧烈的反噬,一场毁灭式的悲剧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