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看了三遍。
影片以一首如歌如泣的《琵琶语》拉开帷幕。
1948年深冬,一名男子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死去的女子,讲述了女子和这名男子之间的故事,而男子对此一无所知。
18年前。
她13岁。
他是她的新房客。
她爱上了他。
她随改嫁的母亲去山东,她离开了他。
6年后,她考上女子师范,回到原来的住处。
她与他重逢,他不记得她。
她拥有了他。
他因事离开她,自此杳无音讯。
她发现自己怀孕,她又离开了他。
8年后,她再次遇见他。
他还是风流倜傥的记者和作家。
她已经成了交际花。
他仍然不记得她。
她又拥有了他。
他欲因事离开她,像上次一样。
她永远离开了他。
电影有两处我甚是喜欢。
一是音乐。二是旁白。
音乐。
《琵琶语》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及片头片尾曲,在电影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
电影开篇。邮局,一封一封的信被砸戳,分拣,送出。男子回家,看到女子给他的信。
第二次。
13岁的女孩穿着打着补丁的棉布长裙,小鹿乱撞一般与他狭路相逢。四目相对的瞬间,她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第三次。
母亲改嫁,女孩不得不跟着搬家。离开前夜,她偷偷跑出来站在院子等待夜归的他,等来了他酒意浓浓带着新欢回家。
第四次。
电影结尾。女子信末说道:“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镜头里是空空的、毫无生气的花瓶。
旁白。
徐静蕾沉郁自持的嗓音贯穿电影始终。
大量的旁白并没有让人觉得多余沉冗,反而给电影增添了更多别具一格的韵味。
狭路相逢,她爱上他。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跟成年女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她第一次拥有他。望着身边沉沉睡去的面孔,她说:“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她发现自己怀孕,悄悄离开,独自生下她和他的孩子。她说:“ 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
她再次遇见他,他还是不记得她。她跟着他回家。她说:“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是什么样的爱,能够让一个女人,
让她在如花的年纪里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他的情景。
让她在离开的六年时间里一心一意,只想回到他身边。
让她不顾少女的羞涩与矜持,只想与他紧紧相拥。
让她怀孕后独自承担,不愿意他怀疑她的用心。
让她在战乱和亲朋失散的情况下,用生命诞下另一具生命。
让她心甘情愿沦为交际花,只为让他的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
让她再一次拥抱他,哪怕他这一次试图用钱打发她。
她爱他。
她的爱像刻刀一样,一道又一道,将他铭刻在她心上。
她对他的爱深邃、骄傲、绝望,独一无二。
他没爱过她。
他将她看做欢场中随处可见的女子,转眼就遗忘。
他对她的感情自私、吝啬、凉薄,漫不经心。
她用了一生的时间,去爱一个根本不记得自己的人。
她用了全部的力气,去守护自己心中那份无望的爱情。
这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一生。
这一生,她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爱他。
用信仰一般虔诚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