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完美型人格”,就是事情只要没有做到完美的境界,自己就会觉得自责、焦虑、没有成就感。可是,你所追求的“完美”并不存在。
2. 所谓的“完美”,只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成立的,未来还是有可能被超越。完美不是一个绝对标准,而是一个相对标准。
3. 有行得通的完美型人格,也有行不通的完美型人格,行不通的完美型人格,会一事无成。
(1)难以克服的拖延症。
(2)好不容易不拖延把东西做出来了,可是东西在做出来的第一秒钟就被放弃,而不是加以改善。
4. 如何改善完美型人格倾向?
设定一个务实的、可达成的目标,而不是所谓完美的目标。
务实、可达成的目标,就是比自己的能力略高一点的范围,一旦达成这个目标后,再把目标提高一点点,一步一步接近卓越。
练习:你是否曾经为了一定要达成完美,结果却迟迟没有办法开工呢?后来那件事情,到底是做了还是始终没做?如果做了,做出来的成果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最开始做自媒体的时候,我的完美型人格非常严重,因为看到了很多优秀博主的内容,总觉得自己写得烂、拍得也烂,所以每次发一篇文章、一组图片心里都充满了忐忑,甚至发了没多久自己就把它删掉。但如果每一篇内容都要追求完美,可能我现在根本还没发出任何东西。即使是现在,偶尔也还是会觉得自己发的内容“很烂”、“没有太多价值”,但心态却比以前好多了。
教人做自媒体的文章常常说,你要给别人“有用”的东西,但这个“有用”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快手的土味视频“有用”吗?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用”的标准千变万化,所以不如转换视角,多去想想自己发布的内容对自己“有用”吗?
记录一则身边的趣事,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因为它留存了生活中的快乐。记录一份自己常做的食谱,也是有用的,哪怕它的步骤不是那么详细,但自己能看懂,下一次不需要再翻书查找,用手机就能方便地查到。记录今天读书看到的好句,能够让自己加强记忆,说不定就用到了下一篇文章里面,也是有用的。
所以你看,其实“有用”的标准可高可低,如果一直盯着“别人”,一直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就永远无法达到所谓的“完美”。不如把人生也当做一场练习,放手去做,每一次都有意义,“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