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习儿童心理学后,小样妈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孩子多了很多理解。
小样还是小婴儿时,我理解他为什么吃手,为什么爱扔东西。等小样再大一点,我理解他为什么怕生,为什么爱玩水,为什么一生气就发脾气。
因为明白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自然,所以我不会因为这些事而责怪小样,对小样管的也很少。
不过,我也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长辈很不理解孩子。
吃手、扔东西、不叫人、不分享,孩子每个阶段的正常表现,在他们眼里全都成了错,成了不听话。
他们虽然很爱孩子,但对孩子的责备、管教却从未少过。不仅孩子活得很压抑,要么胆怯,要么叛逆,大人自己也很疲惫。
其实只要我们少管一点,给孩子空间自由成长,不仅大人省心,孩子也会变得温和、顺从,和更爱你。
02
为什么成人那么爱管孩子呢?
因为我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要是大人不管着,他就会闯祸,会没规矩。
但其实,孩子是有内在的生长力量的。如果大人不随意干涉,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就拿婴儿吃手来说,在大人看来是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可对孩子来说,却是在用嘴探索和学习。
爸爸妈妈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吃手这件事,难度也是在逐渐升级的。
头两个月,宝宝只能吃自己的拳头和手指。慢慢的,他会从吃手过渡到吃玩具。最后,当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宝宝“用嘴啃”的动作会慢慢减少,转而用手来探索世界。
如果宝宝在第一年能尽情地吃手,咬玩具(当然,爸爸妈妈要帮宝宝洗干净小手和玩具),等他吃够了,以后就不会再吃了。
可惜很多家长从一开始就严令宝宝吃手,打断了宝宝学习、探索的进程,结果宝宝得不到满足,反而容易养成吃手的习惯,到2,3岁还改不掉。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喜欢给孩子喂饭,孩子吃多少、吃什么都要管,结果孩子对吃饭不感兴趣,还丧失了感知饥饱的能力。
我们喜欢帮孩子穿衣服、穿鞋子,事事代劳,结果孩子自理能力差,非常不独立。
我们不准孩子爬凳子、拿杯子、用小剪刀,事事保护,结果孩子不仅没有安全意识,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这些以爱为名的“管”,不仅剥夺了孩子发展的机会,还像一把锤头,不停地敲打在孩子身上,一遍遍地告诉他“你不行”。
其实所有这一切,只要给孩子机会练习,他们都能做的很好。
小样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给大家展示了国外孩子在蒙氏幼儿园的一天。
这些孩子最大不过2岁,却已经会擦桌子、洗抹布、切黄瓜、扣扣子,连用针线缝东西都游刃有余,非常独立,生活习惯也很好。
(看文章戳这里:蒙氏幼儿园的孩子,1岁就能拖地、洗碗)
反观我们的孩子,有的上了小学还要家长喂饭、穿衣服、整理书包。
不仅自理能力差,抗挫能力和做事的主动性也很差。因为这些品质都需要在一件件小事中培养。我们却把这些事抢过来自己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爱,不应捆住孩子的手脚,而是应该给孩子信心和力量,让他证明给自己看“我能行”。
03
除了生活上的代劳,学习上的“管”也是很要不得的。
网上一度疯传各种陪孩子写作业的段子。
虽然很能理解家长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是别忘了,他们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会犯错,本来就很正常。
因为我们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面前的难题,所以才会觉得孩子笨。
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说吐槽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大多是小学生的家长。因为小学作业简单啊,所以家长还能批评批评、指导指导。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题目你都看不懂了,你再批评、指导试试?
说的很有道理是不是?
其实孩子写作业根本不用家长陪。越陪,矛盾越多,孩子越学不好。
孩子原本都是喜欢学习的。还记得三四岁的时候,他们整天追着你问“为什么”吗?
可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太喜欢管他们了。
孩子要玩水,不可以!孩子看我们洗菜想帮忙,不可以!
孩子正专心玩玩具呢,我们一会儿喂水果,一会儿说“不是这样玩的,应该这样”,不停的打断、纠正,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等孩子大一点,我们怕他输在起跑线上,就拼命给孩子报兴趣班。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爱不爱学,只管向他们灌输知识。结果生生把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给抹杀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上小学前的那个暑假,家里人给她报了各种幼小衔接的补习班。回到家写作业,家人就在旁边盯着,一看到出错,就立马批评她。
结果小女孩对做题非常恐惧,每做一道题,都要弱弱地问一下“对不对?”。这种状态下,孩子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小样妈很庆幸,从小没有被逼着学习。
上小学第一天,我妈就告诉我,“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不认真,老师批评的是你,不是我。”
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我自己。
每次写作业,我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静静地写。没有人打扰,反而更专心、更自觉。
因为父母从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我,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批评和指责,我反而能享受学习这件事,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更长久。
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要明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允许他们在看似笨拙的重复和错误中感受发现的乐趣,积累自信和掌控感,比上多少补习班,做对多少题都更重要。
不要因为我们比孩子多知道一点,就处处管着他们,批评他们。
给孩子空间和时间,他才能长成他最好的样子。
04
最后想说,少管,不等于完全放任不管。
边界和规则还是要有的。只是这个边界,应该比平日里我们给孩子的边界要大的多。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想要制止时,先问一问自己,“这样做真的不行吗?”
如果孩子没有伤害自己和别人,只是我们眼里的贪玩,或是没按我们想的那样做,那不妨再等一等,观察一下。
比如前几天,我们带小样外出。小样坐在安全座椅上,打开了头顶的车灯。我说了几次“关掉车灯”。可他很坚持,就是不肯关。
要是以前,我可能会因此和小样杠上。讲道理不成,就强行关掉,然后小样情绪崩溃,我大声责备他。
但是那天我问自己,“为什么小样不能开车灯玩呢?他才3岁,车灯那么吸引他,就算他想听我的,也很难做到。不如就不管他,看看会怎么样。”
结果那天开着车灯,小样很乖地坐在位置上,玩着手里的两只恐龙,不吵也不闹。我反倒比平时轻松了不少。
细细回想,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比如有次陪小样睡觉,他突然爬下床,我以为他是要跑出去玩,结果他只是想把门关好。
还有几次,我让小样别看平板了。当时他不听,可是过一会儿他看完了,就会把平板拿来给我,对我说,“我看好了,妈妈看。”
这些事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太固执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听我们的,孩子才会变得叛逆、不听话。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当他很坚持一件事的时候,要是无伤大雅,不如就少管一些,给他自由。
如果确实不能由着孩子,也不要和他硬来。
可以提前建立规则,温柔、坚定的执行——比如每次外出只能买一样玩具,这件事应该在出门前就约定好。
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他时间平静下来,再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遵守规则,坚持要买某个玩具,我们要理解他失望的心情,允许他哭一哭。
可以给孩子准备替代方案——比如不能扔勺子,我们扔软球行不行。不能看平板,妈妈陪你玩游戏行不行。
只要我们愿意学习,总是会有办法让孩子合作的。
当孩子的能量不再用来对抗父母,而是用来发展自我,他自然能成长得更好,我们也能变成更平和、更有智慧的父母。
所以,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别再管那么多啦。
如果喜欢小样妈的文章,别忘了转发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