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坐在大的落地窗旁边的地垫上,面前有一小桌,桌上摆着水果点心,我懒懒地半躺半坐地倚靠在软软地垫子里,吃着水果聊着我们内心的故事,好惬意,好喜欢,好享受这样的放松的欢愉的读书时光。
本场读书会是《实践篇》中的9、10章, 第9章 亲子冲突:谁赢、谁输? 第10章 开始共赢:问题及解决方案。
写下这两章的题目时,我突然觉得,就连这章节题目都那么有智慧。
一、面对亲子冲突的时候,谁赢、谁输?
→旧模式下的输赢,让第三法无法奏效
好像我们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总想分个输、赢,即使我们学习P.E.T.以后,知道了共赢,第三法以后,我们还是惯性的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想争个输赢。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惯性,这样的方式就像长在我们身体里一样,好难扭转。面对冲突,无论是亲子冲突,夫妻之间冲突,还是其他关系的冲突,我们总想去赢,除非赢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转换到第二法纵容,被迫从第一法转到第二法,就是放弃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书中说到,“共赢”是 P.E.T.模式中非常核心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我开始反思自己,学了这么久的P.E.T.,我是不是具备这样“共赢”的理念?答案告诉我,我还是存在忽略对方的需求想要自己赢的念头,只是很多时候我被迫认“怂”。
这个过程中,不是想要我赢,就是被迫认输,真正彼此都不输,彼此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这样的信念没有树立起来。
就好像小伙伴形容的,第三法就像是我们新买的一件很新潮的衣服,起初不会穿这样的新潮款式,怎么系腰带,怎么搭配,穿在什么场合,就像第三法的操作步骤,技巧很多东西都没有学会,不知道怎么用,用在什么情况下。
等穿上以后,发现怪怪的,不适应,好像没法和自己的气场完全融合,或许对于如此新潮的衣服,我们内心还有点不是很适应,穿起来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甚至觉得还是之前的衣服好穿好用。
我们对于过于新潮的衣服或者新的沟通方式,还没有完全的接纳,一开始还无法将他们融入进我们的身心。
我们知道第三法是区别于第一法、第二法之外的特别好的方法,可是用起来会发现,明明想用第三法的,结果又跑到第一法或者第二法去了。
明明我在表达我信息,可是等到对方不接收你的表达的时候,对你的表达无动于衷时,会觉得很挫败,算了,由他去吧,就成了第二法,或者说不行,你必须按我的来,就转而用咱们最熟悉的权威的方法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
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使用新方法或者适应一件新衣服时都需要时间,让它们看起来和我们是一体的,融洽的。
这个时间里需要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练习,就像小伙伴表达的,以前觉得用第三法,按照流程用下来就应该一次能成功,一次能解决问题,当事情不是如此进展的时候,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们容易放弃使用第三法。
我们总是期待有一种方法可以一次性或者快速地解决问题,当短时间内不见效的时候,就会觉得好难呀。
我们都知道第一法和第二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就像小伙伴分享的,孩子小的时候依恋妈妈,妈妈的权威会觉得蛮奏效的,可是现在孩子大一点了,上三年级了,突然觉得孩子有事情不和自己交流了,自己的话也没有那么有影响力了,也容易被迫变成第二法。
就像书中说的权威型父母坚信自己为人父母的权威会起作用,而纵容型父母是已经发现父母的权威不起作用了。
书中还提到,管教会逼迫或者阻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常常会让孩子感到不服气,充满怀疑和缺乏兴趣。同时亲子关系有了种疏离感,作为妈妈,怎么忍心和孩子在爱的链接上疏远呢?
二、开始对共赢有了感觉
有觉知的父母即使在使用第三法时,遇到了旧方法的惯性思维,遇到使用新方法没有立刻见效的困难,但依然在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
因为他们知道第三法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彼此需求,尊重彼此是独立的,自我负责的人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真正的尊重和爱,且双方都不会有抗拒,怨恨。
慢慢地会发现,对于第三法的认知开始转变,双赢的思维慢慢竖立起来,不忽略任何一方的需求,尊重彼此的需求,在想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前不应当停止。
作为父母对于“权威”“权力”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唤醒孩子的自律》书中有很大篇幅都在讲第一法的内容。
权威这个词一语双关,我们需要调整的是从权力型权威转变为专业权威,增加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增加影响力,放下掌控权力式权威,放下我们的掌控意识,做专业权威而非暴力权威。
就像书中说的,当家长们理解了当自己不再使用权力时,就会拥有更多的影响力,他们就会试着放弃使用权力。
遇到问题时通过沟通寻找彼此的需求,然后尝试使用第三法,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坦诚的像孩子表达自己,当孩子的反应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时,可以多次循环表达我-信息,想起来有需要表达的时候再去表达下,想起来再去表达,就是多次表达,都可以,不着急于问题立刻解决,多一些表达和了解。
就这样我们开始在很多问题上尝试使用第三法,开始了共赢之旅,衣服终于可以踏实的穿在身上了,内外融洽了。
当我们内在认知到,接纳了共赢,具体解决问题的技巧使用起来就会轻松一些。
这也就是第十章的内容,开始共赢及解决方案。
第三法开始实践的切入点
一、不是必须要解决的事情,双方没有大的情绪,一般用在预防问题中,比如商量去哪里玩,如何渡过周末。
二、从过往孩子未被满足需求的点切入。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在乎,也愿意一起想办法满足自己,满足彼此。
不从父母未被满足的需求开始,是因为孩子没有问题,所以父母容易再次掉进问题区,转而使用第一法或者第二法,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我们对第三法的成功使用的感受的形成。
一旦孩子们有了双赢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益,在父母的需求未被满足而需要解决问题时,他们会更乐于进入解决问题的流程中去。
三、关于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前两天听戈登沟通节的直播,还有安心老师的直播,还有参与辰安老师的线下读书会,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当孩子想玩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们会去陪孩子玩他们喜欢的,比如男孩喜欢的奥特曼卡片,女孩喜欢的叶罗丽卡片,还有手机游戏。
突然觉得女儿的武术教练们比我做的好很多,会投其所好,和他们玩在一起,武术教练那里都买的有各种各样的卡片,让孩子挑选玩耍。
和孩子玩在一起,而不是抗拒他们所喜欢的,一是满足孩子玩耍的需求,又能满足陪伴的需求,又能增进情感,被支持的感觉,一起做事的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玩”的需求,这个需求满足不了,可能其他事情也不会集中精力去做,比如写作业。
很多事情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认知往孩子的需求上想一想,听孩子说完,她的话下面隐藏着怎样的动机,而不是刚听孩子说话,没等说完就评判上了,然后孩子没有了向你诉说或者寻求帮助的意愿。
小伙伴分享儿子最近一直在考虑给小伙伴过生日送礼物的事情,没等孩子把自己的顾虑全都说完,就开始评判过什么生日啊,送个小礼物就行,不能多花钱……
我们习惯性的不和孩子站在一起,听他帮助他,和他一起面对他遇到的问题,习惯性的找借口忽略过去或者评判过去了事了。
在关注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所说的,关注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关注孩子这个人上,感觉我们还需要很多的转念和行动。
四、关于一切都是“好”的发生
读书会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表达了很多,聊了很多,辰安老师不断地在听我们,然后给我们确认,让我们往更深的方向去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深感被理解。
当我在表达看到书中关于面对不容易表达自己的需求,容易谦让而牺牲自己的需求的孩子,当孩子表达不玩了等这样放弃自己需求的想法时,我们可以去询问孩子,这样,你会开心吗?你确定这样你是OK的吗?
我分享这一段时,感觉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听话而会放弃去保护我的需求,牺牲自己的需求,所以当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去保护我这种类似的人群的时候,我感觉好渴望,如果小时候也有人这样问问我的想法该多好。
所以等我为人母,看到这一点,我知道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和保护我孩子的需求,去和她确认,表明我在意她的需求,不希望她隐忍,我们可以找其他彼此都OK的方法,来满足彼此。
老师听到我这些,她说突然明白我为什么那么专注的学习P.E.T.,是小时候的经历,让长大以后的我对那些感受都很深刻,也不想让那些不好的感受在带给孩子,所以这样去想过去的经历是多么的“好”,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去经历那些,而是感受更多的幸福。
我也觉得是这样,突然对小时候那些不好的感受充满了感恩,让我当了妈妈以后知道如何能在怎样的时刻给到孩子怎样的情感支持,当然离不开P.E.T.的支持,遇到辰安老师。
我分享了女儿有大情绪的状况,女儿说要追上人家打人家,要找警察叔叔,情绪很大很大。
老师说,听起来多过瘾呢,对于孩子来说,很过瘾很舒畅,多好的呢。
哈哈哈,还有小伙伴分享的一些事情,老师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到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老师会觉得孩子这样的表现是OK的,好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有问题的,不接纳的。
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下,平常我们是否真的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
五、向外沟通、向内探索
当遇见不可接纳行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情绪,这些情绪让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需求,看不见对方的需求。
当我们有了需求的时候,总是对外界的人事物有所期待,好期待他如我们想象的样子去做事情,去满足我们内心的的标准,要求。
好奇怪,为什么会期待别人满足自己。从别人身上得到满足的时候,好像有种被人在意,被人爱的感觉。为什么不是自己满足自己?
就像安心老师在直播里讲的那样,以自我负责的态度,以成熟的人的姿态,通过我—信息、倾听这样的方式向外沟通,同时向内探索,我某种价值观来自哪里?是真的吗?我的需求是什么?我可以怎样去满足?
昨天女儿表现超级棒,超级不一样,基本每一个晚上都要喊她洗刷,还要伺候着,接水、挤牙膏这些,结果昨天晚上她一个人完成了所有的洗刷工作,包括接洗脚水,端洗脚水这样的工作。
女儿还给我表达说,妈妈你明天早上在抱我睡会,我让你更省心。
想起来我曾经给不想去幼儿园的女儿表达过,妈妈好想轻轻松松地完成去上学这个过程,妈妈不想这么累这么难,妈妈好想省心一些。
哈哈哈,这样的需求表达出来,在没有多久的时候就被她反馈出来了,我很欣喜。
当我们的很多我—信息的表达没有直接见效的时候,请继续发送强烈的我—信息,不要放弃,当我们放弃的时候,孩子会觉得,哦,我不需要坚持,最终妈妈会去做。
孩子们本该在强烈的我—信息中学会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关于向内探索,需要我们对自己多一些关照,多一些觉知,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价值观,需求,可以找学P.E.T.的小伙伴相互倾听,聊聊天,对自己有更多了解。
这一次的读书会让我们都感觉到离第三法越来越近,离真正的尊重越来越靠拢,成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