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来澄清一下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碎片化学习”,不是指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
基本上你离开校园以后,就不再有大块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了,爱学习的你必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假设你要提升英语水平,你在地铁上听录音,飞机上看视频,洗手间镜子上贴着写满英文单词的报事贴,找一切机会和老外嘚吧两句,这样的学习不算是碎片化学习。虽然你利用的是碎片化时间,但你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的,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特征。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学习呢?在搞清楚这个概念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整个学习过程长的什么样子。
下图这个模型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1984年提出来的,叫做体验式学习模型,又叫KOLB学习圈。
Kolb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由4个阶段构成。
第一个阶段是体验。听书看书听讲座,听音乐看电影,参加培训,团队建设等等都是体验。成人的学习是从体验开始的。
接下来是反思阶段。学习就跟老牛吃草一样,要不停地反刍,知识反刍的过程就是反思。在反思阶段,不光是刚刚学到的东西在头脑里回放,以前学到的东西也会参和进来凑热闹,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和碰撞会涌现出新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
第三个阶段是提炼。这一阶段有点儿象酿酒,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去粗取精,最后留下来的是概念、原则和洞见。
最后一个阶段是应用。把你的概念原则洞见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进入下一轮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
学习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之所以拆分成四个阶段,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学习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你认真地审视第一个阶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新信息新知识总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进入你的头脑的,哪怕你是在读一本大部头的、体系结构完整的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必然是从碎片开始的,碎片化学习指的是学习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种模式。
问题在于,如果你只停留在碎片化学习阶段,是谈不上什么效果的。学习只有进入到第三阶段,才能有所沉淀,只有完成整个四阶段学习循环,而且要多次循环,才会变成你的能力。
而那些快餐化的知识,只能帮你完成第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多往第二个阶段再走那么一点点。而后面两个阶段只能靠你自己了,别人没有办法替你走完整个学习圈。
“碎片化学习”这个词,我是从《罗辑思维》里听到的(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栏目)。但是各位看官,莫要把自己蒙蔽了,罗胖推出的产品是碎片化的,罗胖自己的学习一点儿都不碎片化,当他把一本书转述出来时,他已经转了好几圈了。事实上,罗胖本人好几次谈到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只可惜太多人只是消费了他的产品,不肯下他那样的功夫。
怎么向罗胖学习呢?我个人的体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我分享出来的文章其实都是读书笔记,对我来说,每写完一篇,就走过了一个学习圈。
2. 所有的循环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能在学习圈中间立起一个中心思想,将会大幅提升你的知识处理能力,学习效果跟着就不一样了。
所谓中心思想,就是要回答两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
我们早就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呈现指数式增长,它的直接影响就是,你必须做出拣择,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再也不会出现了。
比如我自己,虽然兴趣广泛,人工智能,区块链什么的都想了解,但我知道这已经不是我的菜了。我的阅读基本上都是跟心理学,脑科学,和管理相关,也就是跟“人”这个奇怪的物种相关,这方面的知识跟我有化学反应,我学习就有效率,也有乐趣。
当然,不是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开始学习,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你学习过程中慢慢清晰起来的。
当你把同一主题的书认真读了好几本以后,你就会小有心得。比如,关于“沟通”的书,我看过五六本以后,发觉它们讲的都是一个道理,这时候中心思想就慢慢清晰起来了。此后再接触任何沟通方面的图书,视频,音频,故事,乃至鸡汤味的只言片语,就会不自觉地联系到这个中心思想上来,进一步修正、完善、升级这个中心思想。在这个中心思想的“吸附”作用下,学习效率就会更高,我把这种围绕中心思想的学习效率提升称之为知识的中心吸附效应。
当你有了中心思想,就会产生“中心吸附效应”,相当于开了一个碎片化知识处理工厂,知识越广,越偏,越隐晦,反而越有营养。于是你见识越广,见识越深;见识越深,见识越广。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而在没有产生中心吸附效应之前,你学到的碎片化知识,基本上只能算是谈资。
3. 什么是碎片化知识?我猜想你复习迎考的时候肯定做过大量的习题,我高考的时候,都做恶心了。
碎片化知识是答案,是别人做过的习题,你拿过来参考用的。
可是你无法直接应用,因为成功无法复制。失败倒是经常被复制,所以与其看“成功学”的书,不如看“失败学”的书。且不要说复制别人的失败,如果你能不复制自己的失败,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孔子才大赞颜回“不二过”。
要想把别人的答案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需要一个内部处理机制,中心思想就是这个作用。
与其说中心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不如说是一揽子问题的集合。
因为答案都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而褪色,甚至变得可笑。而问题才是长久的存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3个问题从一画开天的时候就有了,到现在也没人敢说有了正确答案。
所以,吸附碎片化知识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些问题是活生生的,来自于你的生活。
心中常有疑问,才能吸附并转化碎片化知识,知识碎片才有参考价值。
4. 生活也是碎片化学习过程。多年以前的经历,当时只道是平常,多年以后,无数个平常的经历突然汇聚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孔子是三十岁看到这幅图像的,他称之为“三十而立”。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三十岁可能还是个"巨婴"。
要立起生活的中心思想,需要不断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成为谁?”
有了中心思想的生活才是学习的,学习的生活才是快乐的。
其实你肯定有中心思想,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
每时每刻,我们的中心思想都在吸收社会上的一些观念、看法,同时或修正或强化自己的中心思想。区别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了这个过程,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才说,“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当你有觉察的时候,你的中心思想是自己主动建构的。当你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中心思想是被动植入的。
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被动植入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奴役”。
最后,我想引用阳明心学的衣钵传人、泰州学派掌门王艮的《乐学歌》做个结尾。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於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愿你拥有快乐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