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智宣子要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说他,不如立智宵。智瑶有五点各方面做的都比智宵好,须发漂亮身材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但是有一点智瑶不如智宵,不如智宵仁义。但智宣子没有听,智果的话,智果就请求主管姓氏的太史,给自己别立他姓,自己脱离智姓。
历史告诉我们,智果是正确的,智瑶继承了大业之后,错误的决策导致智氏衰败。
到底什么是仁?百度词条有这么一段——“‘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感悟:做人做事,别的地方做得再优秀,心术不正,都虾球(河南方言)优秀。
附原文、注释
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①魏斯、赵籍、韩虔②为诸侯。
……
初,智宣子③将以瑶④为后。智果曰:"不如宵⑤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⑥,为辅氏。
注释
①大夫: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地位仅次于国君与卿的官爵,有世袭的封地。②魏斯、赵籍、韩虔:魏斯即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代国君;赵籍即赵烈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一代君主;韩虔即韩景侯,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代国君。公元前403年,魏、赵、韩被周王和诸侯承认为诸侯国。③智宣子:智申,谥号"宣",史称智宣子,春秋后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宗主。④瑶:智申的儿子智瑶,又称智襄子、智伯,公元前475年成为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威胁魏、韩二家于公元前455年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便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⑤宵:智宣子的儿子智宵。⑥太史:官名,春秋时为掌管氏姓的官。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
当初,晋国智宣子想以其子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过人长处,一项短处。五项过人长处是:须发漂亮身材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短处就是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却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