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来加访学的博士生)聊天,说起她在加拿大使用英语的情况,她说,觉得口语是最难的,听力倒是提高得蛮快。
这跟以前我在《一个雅思8分的人在加拿大受到的打击——兼谈英语学习》一文中提到的情况基本吻合。对于我们这些外语学习者而言,“输出”端,也就是口语和写作,显得更为费力。(关于写作,朋友没有提起,因为他们的论文还是用汉语写的多)“哑巴英语”是个常见的问题,也就是说,能读会听,就是不太会说(说不好)。(一般而言,中国人英语写作也不太行。本文重点说口语,先不谈写作。)
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另外一方面跟我们东方人的性格比较内敛也有关。
先谈外语教学方式。虽然这些年来,外语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变革,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客观来说,效果还远远不够。笔者曾数年连续参加过英语专业八级口试阅卷,知道口语优秀的学生大概只占到所有参试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十不到(大概只有百分之六七的样子),比率应该说是相当低了。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学生说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如下(每一个原因后面附上简单对策):
一、平时说得太少。虽然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但真正走入教室你就会发现,学生讲的还是不够多,老师讲得还是不够少。譬如英语精读课吧,老师要分析课文,分析来分析去,结果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坐在那里,好像是学到东西了,但其实不怎么会说,学到的东西都是passive(消极)的,没法灵活应用起来。又或有的老师叫学生轮流读课文段落并分析给大家听,这样稍好些,但学生也只是读了、分析了和记忆了而已。还是没有上升到真正“从自己心里说出”的层面——即日常交流的层面。
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笔者以为“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恰当地应用到外语教学课堂中,对提高口语应该是大有裨益的。也就是说(还是以精读课为例),老师在学期一开始就告知学生真正提高口语和应用“反转教学”的重要性,然后每次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这个预习不仅仅是要求看一遍文章或者记忆生词而已,而是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以便课上能够针对文章主题进行辩论或者演讲,或就文章内容进行表演等。具体任务可以根据不同文章调整,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把语言活用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学生课下要做很多准备。但也不是实现不了,如果老师预习任务布置得难易度合适,而且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话,还是有可能做得不错的。
其次,课下积极发动学生说英语。课堂上说得再多再好,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说得好,必须达到一定的量,也就是说量的积累,那么平时多说就十分重要了。(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口语不好的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适用。)譬如,笔者以前任教的大学,用实行“英语寝室”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有英语老师定期去指导),效果确实不错,学生起码张口都能说些英语,演讲比赛也不太怯场,毕业生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成人则可以在自己家里说英语,打造“英语家庭”的氛围,如规定全家人晚饭和晚饭后必须说英语等;也可以找个英语水平高些的朋友每周练个三两次)
二、思想太单薄。很多时候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讲四分钟,结果不少人讲两分钟就讲完了,因为没东西讲了。有些人能讲满四分钟,但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思路不开阔是主要原因。这个不是外语教学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一个人综合素质地提高。因为我们不能期待一个脑袋空空的人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母语都不行,更何况是外语!
语言和思想是孪生姐妹。人的思想很多都是依靠语言构建起来的。一般来说,母语构建的思想体系比外语构建的思想体系更丰富、更细致。可叹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依靠母语构建的思想体系都极为单薄,更不要说依靠外语构建的了。对此,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凡事都想想自己有什么看法,慢慢地就会有更多自己独到的看法了——用母语想清楚后,再想想自己能不能用外语表达出来。如果有单词不会说,就查查字典。慢慢地积累表达想法需要的外语词汇,因为词汇就是概念,是构建思想体系的基石。只有外语词汇丰富了,口语表达才能到位。
三、听力不佳。听和说是相互承接的,如果听力不好,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谈话怵头,自然而然地就不太想用英语去交流。那么口语也很难提高。所以,听和说必须一起提高才有意义,也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再来谈谈我们东方人内敛的性格。当然不是所有的东方人都内敛,但大部分人比较内敛,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中庸、要谦虚。在我们的国度里,话少不被认为是个坏毛病,反之有时被看作是个优点,譬如我们有“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等成语。我们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演讲能力也不是很注重。这样的传统存在,久而久之,导致很多人不善言辞,尤其是理工科的男士们,大多不善交流,用母语是如此,用外语就更不用说。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办起事情来就会比较困难,家庭成员之间是如此,组织机构内部是如此,行业内部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而没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中国的专家学者就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外的中国人也会比较吃亏。比如在北美,同样是移民,一般来说印度人较之中国人更容易融入主流,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们英语的语音语调可能不咋地,但他们从小说英语,说英语就如同说母语一样自然,所以首先在“胆子”上他们就比我们胜了一筹——无论别人听不听得懂,他们都很放得开。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勇敢地说,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哪怕发音不太准,哪怕结结巴巴,哪怕观点并不太成熟,不要让所谓的谦虚谨慎拖了后腿,也不要怕丢面子。说多了自然会有提高。不说丢掉了机会才可惜,对不对?
概而言之,要提高英语口语,最关键是就是勇敢张口说,不要害羞,不要“谦虚”。其二是丰富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法和词汇),让自己有话可说。其三是听说并举,从听到说一条龙训练(可借鉴笔者以前写的《精耕美剧,习得英语硬功夫》一文),比较容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完。 请点赞支持原创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