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在95年初中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比较流行读小中专,学一技之长可以工作,当时是我自己没有考起重点高中,所以就去选择读自费中专。我爸爸最认可的职业是,学医,因为他的外公是一个江湖医生,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特别的恐惧鲜血,所以没去。在20多年前,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喜欢什么的,所以最后选择的是学财会。
我们中专院校里有很多厉害的同学练习书法,练算盘,打球等各种生活也非常丰富,但是我基本上是不能溶入在那个场景里,因为我是自费生,所以从来都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听广播写作。
那个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应该就是周末和王萍她们几个人混在一起,农场中学的阅览室非常厚重,她们做的是功课,我在那里看杂志。
最近才知道爱写东西是受了外公的影响,因为在小的时候在勐捧,他是一个仓库保管员,每天下班之后就去种菜,回来吃饭之后每天就趴在桌子上写写写写写写。
读中专的时候在97年的寒假,我去过一个叫藤蔑山旧寨的瑶族村子,看到那里的孩子特别需要汉族老师,所以从那里回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特别的想去做乡村教师,不过这个事情最后也黄了,理由是在西双版纳的一师一校条件太艰苦。遇到有孩子的地方,他们都会觉得我是比较有老师的特质范的,盼望着在未来可以做老师。
中专毕业后的那些年似乎只有财会工作好找一些,我去做了之后慢慢的开始去接纳它,把下乡当出差、当作旅游;在按计算器的时候、在敲键盘的时候、在做电子表格的时候、在装订凭证的时候、我都会很轻柔的享受那个工作本身,估计是一直有广播的陪伴。
我记得去年四月份第一次去上曾奇峰老师的中级班,我过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不断的需要两份工作。我做会计工作的同时,总是需要双面伊人,这么多年过来兼职开服装店,书店,录像店,百货店,冷饮店早点铺,小饭桌等等。每一次开店,因为第二份工作的投入资本或者精力不够,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后来有一个解释是这样说的:早年的原生家庭太多,所以需要很多种关系维系。
如今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想要多折腾一些,就这样出去学习,去改变,当然这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可以突破过往生活的限定。
学了心理学,才懂得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爸就是爱学习,并且非常享受他的工作,挑选日本进口的机器,他愿意去思考、去创造,去想象,我爸爸把他正面的特质都投射给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