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听讲座,也与自己对话。
(一)
进入体制的圈子后,是一个新的开始。
周遭很多亲人、朋友、同事祝福我,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段画面却常常涌上心头:“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就对它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那就是体制化。”
从衡阳搬到长沙,忙碌了3周多的时间。离开生活了六年的衡阳,一切都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氛围、新的同事关系,新的单身公寓屋子……陌生,茫然无措。就连下班后,买菜去哪个超市,往哪条道路,都在惆怅,身影完全淹没在柏油路上灯光的昏黄与车辆往来的呼啸声中。
新环境的陌生与逼仄,压迫自己脱离以往的生活节奏与方式。远离大学母校,不再与以往书生年华有任何联系,这意味着自己完全化身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会工作者,再也没有母校鞭策着我、提醒着我,我也曾经奋力奔跑过。
有些背影,包括过去的自己,也只能远远地眺望。
(二)
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中以来,我都一直奋力奔跑着,只要自己认定了,一直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无畏心态,全速冲刺。或许正因为太执着于我的目标,多次努力的结局正好应征了心理学上的判断:当动机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
不过,倒也收获了很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丽,比如,阅读;又比如,摄影。
徜徉在图书馆的书海中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那时的心灵安静、自足、充盈,没有像现在日益膨胀的对物欲的追求与比拼。在往后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与人攀谈时,或者求职、学习时,那一段时间所读过的书、看过的文字、汲取的知识便如不竭之源,汩汩涌出,助我对答如流,通关斩将。感谢那一段潜心读书的日子!
如果说,阅读,是在丰富内心,那摄影,是在欣赏世界。
接触摄影后,变得更加感性——观察光影的变化,挖掘生活的不平常;认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浅涉他们的生活;更加热爱生活,期待冒险。摄影,指引平凡生活追求美好。
(三)
听讲座,是与大师最接近的一个距离。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黎明发言时的一句调侃让人深省:艺术家一般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我们能够靠摄影活下来真的是很不容易。
选择了艺术,就注定了漂泊与不安稳。
最喜欢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馆长卢妮的发言,她在活动开场致辞说:“艺术不是那么遥远,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的活着。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一些美好的事物可以有自己的表达和理解,……我们去一个音乐厅,你听不懂交响乐,但你会被那种氛围所影响,你的情绪会有一点点的感动,这些感动它有可能就像我们的影像艺术一样,它会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来改变我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馆长上台发言时,台下一20多岁的同龄女孩感慨道:“她真的好有气质!”
一个人内心足够充盈与丰富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优雅、从容的人。馆长卢妮上台发言,没有提前备好发言稿,却字字玑珠,振聋发聩,仿佛千锤百炼而成。她的谈吐之雅,气概、格局之大,深深地折服了台下的我——一位身处井底且异常聒噪的青蛙。
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能够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的活着。”我期待人生的波澜与不安稳,期待五彩斑斓的生命,期待一切不期而遇,恐惧温水煮青蛙的命运。
多读书,多经历,充盈自己的内心。期待自己身在体制,心可驶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