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正在形成一些看似“执拗”的习惯,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嗯,这很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先做了,再找理由。
比如出门看到美景,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好美啊一定要照下来,一般情况下我也会这样做,但有些情况下我却绝不会拿出手机的。因为有些景色,隔着屏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那份心动的。人们大多已经忘记了欣赏的本质,似乎拍拍拍就能把美景永远留存。甚至呢?一眼看到值得欣赏的美景,第一步马上掏出设备拍下来,第二步检查照片是否满意,第三步拍了几张终于满意了,设备放回包里,走人。
喂,你真的是在欣赏美景吗?回家看照片找得回当时的共鸣吗?
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记忆了。遇到特殊的事情,一定要想各种办法保存下来(之后不一定看不看),总觉得“忘了该多么可惜”。抛去记录历史的人类的本性不谈,抛去特殊目的的记录不谈(比如说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单说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真的需要“记住”这么多事情吗?记录精彩瞬间,记录每日大事,记录“小确幸”……因为大脑是会遗忘的,所以有所感的事情
一定
要记录下来保证不会忘却……吗?
你不觉得大脑的遗忘本身就是一种过滤机制吗?
你真——的需要“记住”那么多的事情吗?
我当然不是在说一切事情都随它而去,我只是反思,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不要以为在脑外建立了记录系统,大脑就摆脱负担了。回想一下你是怎样维护这个系统的,你就会理解我说的这句话——大多数人的做法反而更加耗神耗力。
一向自诩“笔记达人”的我,很久很久不用摘抄本了。当然还是在抛去特殊目的的笔记的前提下,单说摘抄“金句”之类的情况。一本满满的“金句”,就像是浏览高潮不断的微博段子,最后剩下的还是空虚。中学时的摘抄只是为了写作文用,这个习惯延续下来,无论看什么书,都恨不得附带一本摘抄,因为那些句子真的好有感觉啊!
可是,这无论如何也远远不及阅读原文,就像只有一袋瓜子仁的话远远不及嗑着吃要香(偶尔一把还不错)。“金句”还原在全书里,全书融化在心里,心里所得落实到行动上——或者不落实到行动上——都比刻意挑出所谓“干货”要好得多。否则阅读的过程就会变成了搜索“金句”的过程,前铺后叙都撇下了,而作为点睛之笔的“金句”,却变成了全部的主体。
很多情况下,“金句”和前后文联系如此紧密,只摘这一句总觉得不够,摘一段甚至也不满意,硬摘的话,不免变成断章取义。由此可想见有些阅读方法是多么粗暴功利,简称“暴利”【手动微笑】。有人说那种方法是针对特定的书类的。不过能完美地摘掉金句而不影响理解,剩下的几乎无用的书,本身比垃圾好不到哪去,真的值得一读吗?我可不想把这种书当作“”主食“。垃圾食品里是有鸡腿,有蔬菜,但我挑出来吃,还不如直接吃顿烹调得更好的。
“金句”和全书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书,我才觉得是本好书,读完真的觉得像是吃到了大餐,慢慢消化,回味无穷。没吃够?再吃一遍。不管多少次回味,都意犹未尽。因为它是个整体,所以我也从整体接受它,其间也会从各个方面分辨、解析,不过最终还是要还原为整体,它才是它本身,而不是支离破碎的一些东西。
即使你说你在摘出重点“学以致用”,那样阅读,你真的在
脚踏实地
地成长吗?不是自欺欺人的变了相的走捷径?
P.S.本文中的对“你”的提问,多为本人对自己的反思,不针对任何其他人。如有共鸣,不胜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