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星期二 石梅湾—北京
早上翻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作为餐饮消费主力军,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新青年生活标配是这样的:外卖、养生、加班、恐婚……80后淡出了研究视线。”这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的链接在这里:
https://mp.weixin.qq.com/s/vP7rkWRwQhxi3idWI9DPtg
点进去看了一下,说的是美团点评与华润江中合作,给年轻人准备了健胃消食片,为的是让他们吃的舒服一些。“既要美味又要健康”大概就是这次联手要达到的目的了。餐饮服务延伸,关注饮食健康,美团点评又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
可是这个引言我看着总是有点不舒服。大数据定位分析也许是对的,但是真正的消费人群或者说消费大户只是90后吗?如果这个也是能够接受理解的,我的疑问是:他们要的那些吃的真的是美食吗?真的能够称为美味吗?
4月6日的晚上,我出差海南的前一晚,在刘新的新餐厅“小街一号”和《天下美食》前主编马彦杰和刘新一起吃饭聊天。都是老朋友了,我说话也就没有顾虑,想到就说,错谬不论,对与错在聊天过程中可以彼此纠正。那天天气很好,树上的花开的正盛,刘新的茶很香,几个人聊的很嗨。
那天我说,餐饮和美食是两件事,是饱腹和品味的区别,是生理满足和精神愉悦不同的两个层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单品爆款,实在和美食没有什么关系,大部分餐厅酒楼还是为大众提供满足生理需求也就是饱腹的饭食,认真做的就好吃一些,不认真的也就是食堂水平,与好吃都没什么关系,更别提什么美食了。在我看来,文章虽然一再强调美味,实际关注的还是使用者多为年轻人的外卖,进而统计得出消费的多数人群,这个视角还只是从规模出发,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润,也许能和好吃搭上一点关系,和美食真心还有着几十条街的距离。
不是说追求效益追求利润不好,只有有了利润才能有更好的食物供应,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做生意的原始目的。但是没有必要披上美食的外衣,因为它们远远不够美食的标准。我始终觉得,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产生的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报告,很少真正关心食物是否好吃的问题,更多的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关注如何增大效益、赚取利润、扩大规模、产品结构、组织运行、资本扩张等,对企业管理经营动了很多脑筋,有意无意忽视了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的产品是否好吃是否美味。这也许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特点,技术概念上有着强大的优势,却很难深入到实操阶段中对技艺工艺的指导与提高。数据可以统计出人们的需求,却没能让食物变得更好吃。这是一个从虚到实的过程,最终呈现的不是数据,也不是概念,是好吃的菜品,这个不是数据可以解决的,是要人的劳动实现的。
其实,在写这篇日记时,我也有点混乱,目前来看美味的定义大致还是传统的,或者说是农耕时代产生的。现在大数据、互联网说的东西,也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他们中间差着一个工业化社会阶段。味道的理解和变化是个缓慢的过程,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才有比较明确的显现,而信息化社会也是瞬息万变,快的让人目不暇接,快的让人跟不上节奏。也许我的美食观念还停留在传统认识中,跟不上当代互联网思维,也不清楚互联网思维是如何定义美食的,如何定义食物美味的,批判的武器旧了,武器的批判也就难以进行了。可是我还是觉得目前的外卖和美食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真正的美食享受和外卖关系不大,更不是那些外卖所能表现的。忽视80后和80后之前的消费者的饮食需求,是对美食的伤害,是饮食粗鄙化在当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两天的石梅湾之旅结束了,告别了万宁海滩的温暖,回到了冷冷的北京。从T恤到薄羽绒服,不过三个半小时的距离。
石梅湾娇艳的花朵
雨后北京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