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岛“胶囊式公寓“
我之前听在香港的朋友说,香港的是寸土寸金,房价也贵的惊人,刚毕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起薪大概八九千,要在香港的核心地段买上一百平米的房子,不吃不喝也得100年。
所以香港房屋空间利用的淋漓尽致。我住的酒店在尖沙咀附近,尖沙咀是香港交通的枢纽和中心链接地段,无论是购物、交通都非常的便利,所有房屋价格也是贵的惊人,我刚走进酒店,三十平米的空间,走廊暂据10平米、浴室有10平米、剩下的10平米能摆下2张1米2宽度的床,物尽其用。
在香港有一种独有的空间叫做“胶囊”。一个60平米的房间可以分为28个胶囊,一个铺位是用铁丝围起来,有的则是用帘子与其它的笼子分隔,就像80年代大学宿舍那样。
我住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听说一套房子会分成5个或者10个胶囊。不仅是年轻人如此,许多在外务工的老年人也是如此,我知道经济基数和人口较大的城市有北京、深圳、香港等地有很多这样的“胶囊”存在。
其中有一幅漫画描述这样场景特别准确“一位老婆婆睡在床上、头枕着电饭煲、怀中抱着电视机,你想象下。
在北京的房价也不低于香港,中国的首都也是寸土寸金,在房子这件事情上,北京的年轻人们更多可以称之为“蚁族“,在北京的一个高档的社区里,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被分为三四间,甚至更多间,然后分别出租,这种房子我之前在北京的通州和海淀见过许多,住在这里的住户很夸张的说,有时得提前一个小时起床,排队洗漱。
当然很多住户表示能在高档的小区比在有些北京得地下室好太多。
2、港岛建筑
在香港岛绕行了2小时,香港岛东西长不过10余公里,南北最宽处不过数公里,绝大部分是山,当时从北侧山脚到海滨,不超过百米,有的地方山脚下就是海,完全没有立足之地。
我想到过香港的看官们知道,香港岛最主要的干道就是有轨电车,从西到东分为金钟道、轩尼诗道、英黄道,在以前没有填海的时候,电车是靠着海滨的。
由此可见,香港岛实际上可利用的面积是非常有限,英国和上等华人是住在半山上的,如果你从山顶眺望山脚,这个城市跟内陆的重庆十分相似,都是依山建房,以前很多朋友夸赞重庆的夜景有小香港之称,但香港人却说,重庆是停了电的香港。
从太平山顶一直沿着步道下山,港岛的建筑十分有趣,许多楼是山脚斜打了水泥立柱,做出了一个平台,在上面盖楼,而且楼层很多都是30层、40层。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是完全修建在山上,一座教学楼正面看是一层,背面看则有8层,有的中学,则在楼顶上铺盖塑胶跑道,这样的环境实属恶劣。
我体验了中环至半山的自动扶梯系统,全长800米,由20部单程电梯及3部行人输送系统组成,每日的最高的载客量可达210600人 次,这是世界最长的户外运动扶梯。
英国殖民者最初的居住的地方就在维多利亚和政府山一带,英国在中环一带驻脚,并把中环一带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香港主要以经济为主轴,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中环一带进驻,中环成为当时香港岛的商业中心外,此外,像半山区和太平山顶区现在也有很多高级住宅,都是在当时期发展的。
3、港岛的绿化
初识香港印象是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高楼、川流不息拥挤的街道、且凌乱有序的广告牌、我之前看新闻有这样一组数据、香港已开发的国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竟然只有不到25%,而被规划为郊野公园以及生态保护区惊叹占比到40%,尽管土地的价格如此金贵,但是城市的边界规划还是不能越过,如今港岛的山都被称为森林公园,可称水草丰茂,落英缤纷。
最早的古迹有1888年的大潭水塘石桥,风景宜人。
港岛的山上有一条供行人攀爬的山路叫“港岛径“全程不到10公里,可以分段爬,每段都有路标。写明公里数,隔一段就会有供人休憩的亭子,实在是健身的好去处。你走到公园内,还有各种的鸟类、植物可供观赏。
我也十分的佩服香港,在如此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还可以依山傍水的建筑起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自然的完成从森林公园到繁华的都市,短短的几分钟的车程,就完成自然到人文的转换。
但我也在思考在自然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道就没有第二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