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呆的久了,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加上自己半年多的经历,对人才流动这一社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不一定对,说出来也不伤大雅。
我所说人才流动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将门槛降低,姑且将我们这种受过高等教育,在新兴行业具备高效生产力的青年人算入在内。
科技公司尤其重视人才的吸纳和储备,这点国内外都一样,大公司在招聘的大年为了抢人,应届生开出的薪资可以互相竞争与老员工持平或倒挂。
湾区的科技公司,比如 Google,Facebook 对人才的重视更加不含糊,不将就,美国本土人才不够,就从全球招,即使美国工作签证 H1B 形势日益严峻,丝毫不阻碍其求贤若渴之心。 每年都有无数的年轻学子从世界各国奔往美国求学,数万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学者赴美工作,美国为什么从世界各国吸引人才呢?绝不是多给点美金这么简单。
国内这几年互联网的繁荣有目共睹,湾区的科技大佬也会时常把 Wechat 挂在嘴边赞不绝口。国内的互联网人才储备应该是够的,但面对将来的挑战,是否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持续输入?这些年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正值壮年的大量人才,他们又是否真的能安居乐业持续高效输出呢?
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让政府和国人都意识到科技硬实力受制于人的风险之巨。秉持着我们一贯以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针,不出所料,前几个月突然在湾区出现大量来自国内的硬件工程师空缺,只要人才标准符合,价格包君满意。湾区华人圈子其实特别小,有时候一顿饭局就知道最近哪家公司又来招人了,上周末赶巧不巧了解到某某同学被高薪以硬件工程师的岗位招回国,可是干了两个月又灰溜溜的跑回来了。问题出在哪呢?钱应该是给够了,这点我可以确认,国内的土豪公司来湾区找人都是标榜 global package 的,就算是美金也只升不降。这样都留不住人,可见问题不仅仅出在钱上。
问题在环境,一个从社会各层面尊重人才的环境。
以我熟知的杭州为例,假设 A 君拿着 160w(年薪+股票) 的 package 回国,这价格应该不错了。80 万的年薪加上 80 万的股票,按 16 个月工资算,每个月税前 5 万,税后到手 3 万 5 左右,挺好,租房添置生活必需品,吃穿用度也都能维持在不错的水准。可工作一两个月暂且稳定下来,到了做长远规划的时候,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习惯了美国车轮上的生活,当然会想着买辆车改善生活质量。去买车的时候人生第一次听说了摇号的概念,原来拿车牌还要靠运气,好在可以竞价,不过要多花 4 万多块,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这部分隐形成本怎么早没料想到。
小孩还小,但差不多是时候规划下未来教育了,国内学区房倒是早知道的,要在附近上学得买附近学区房。买房虽然不急,但可以趁着周末先去看看,一看惊呆,西湖区新房均价 4w 以上,掰着手指算算得干多少年才能存够,想想每年年底还有股票,咬咬牙应该也能够的着,不如先付个首付,钱慢慢赚。可去售楼处一打听,人生第一次听说了预售证的概念,得先提供银行存款证明,金额足够全款买房才能拿到预售证,第二步拿着预售证才能摇号抢房。抢房的时候如果是哪位领导介绍过来的可以优先。好吧,没戏了,90 方的房子都得三四百万了,也人生地不熟的没啥关系。要不再挣扎下?先各处借点钱买了再慢慢还,毕竟孩子读书要紧,后来又了解到原来自己是外地人,属于被限购人群,得交多少年社保才行,彻底没招了。
有了小孩后会了解,成年人步入社会挨锤多了,自己受点委屈没啥事,但唯独不愿意在孩子的事上做妥协。想到老婆孩子跟着自己漂洋过海来一起奋斗,结果读书居住的问题都无法合理解决,心里这个纠结。
不仅生活上问题重重,工作上也难以适应。美国虽然偶有加班,但始终讲究 work life balance。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存粹是走压榨模式,几乎毫无工作生活平衡可言,尤其是快速发展的核心团队和业务,晚上 8 点下班,不小心瞥见老板的犀利的眼神,心里会莫名其妙的感到愧疚不安,最后当然只能跟着一起加班,将生活和娱乐的空间压至最低。
杭州是这样,北京上海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种种加在一起,我不难想象上面饭局里聊到的同学,他的回国之旅为何只有两个月就草草收场了。
中兴事件只是暴露了中国经济崛起之路中的一块短板,如果无法从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回流的并使其安居乐业的高效机制,明日还会有更多的中兴栽跟头。你可能会说人才可以从国内自己培养,但有些差距之大不是几年的闭门造车所能弥补的,硬件的差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有些参数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耗时费力的去打磨和验证,而现有的人才就意味着捷径。
即使我们能从国内培养足够的人才,但我对现在资源高度集中的大城市能否持续吸引年轻人持悲观态度。上面所提生活各方面的挑战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只会更加严峻。我毕业那会,靠着工资和做 App 的外快还能存个首付,在市区买个 100 多万的二手房,现在大学毕业,要在一线城市安家,即使足够幸运挤进一线互联网公司,拿着 20 多万 的年薪,要买房?怕是要穷尽三代的积蓄了,还不一定够。
一个城市或者国家如果不能提供给年轻人足够多的机会和可以为之奋斗的未来,这些充满活力抱负的新鲜血液又凭什么替一个注定要离开之地奉献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呢?为梦想租房能持续多久?
对比下我从国内迁往美国的经历。
去美国之前我预想了各类挑战,带着怀孕的老婆,头两个月尤为忐忑,来之前在国内听过的负面新闻可不少,最后发现整个适应过程比想象中的顺利,唯一的障碍就是太久没有使用过的英语。
有一点我感受尤其深刻,在加州,至少在湾区,任何外来人口,除了不能投票外,感觉不到任何区别对待。
凭护照可以办信用卡,银行工作人员不会问你是怎么来美国的,当然由于没有信用记录,信用卡额度较低。
凭护照可以租车,流程简单,同办信用卡。
凭护照和 SSN 可以考驾照。驾照在美国和身份证意义差不多,所以有了驾照就能应付很多需要 ID 的场景。
我拿的 H1B 工作签证可以买房,可以从银行贷款,不限购,贷款利率取决于你的信用记录,而不是你的身份。如果信用记录好,一成首付就能买房安家。买房不需要摇号,靠竞价,价高者得。买房或者租房后,就能上附近的学校。和我同一批持工作签来美国的同学,有几位已经买好房了。
没有户籍制度,每个人都有迁徙自由,你去哪住在哪买房,在哪工作生活都是你的自由。只要能力够并愿意付出努力,你就能在你向往之地安定下来。
加州对外来人口格外的包容。一些非法滞留的打工者,都能申请信用卡,考驾照租车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前段时间甚至还有加州政府和联邦对抗庇护非法移民的新闻。
我觉得美国相对公平,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是他能从全世界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在公司里,我合作过的很多同事都是外来者,中国,印度,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洲等等,还有一些从没听过的小国家。大家离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奔往美国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我之前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小伙伴,后来了解到大多是不满政府靠高税收来实施无差别福利,导致年轻人出头机会少,多劳者无法夺多得。如此看来,如何吸引人才应该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认识的同胞朋友越来越多,时不时就会碰到对国内现状特别感兴趣想回国生活的,真心希望他们都能回国找到自己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