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思维已经学完了,写作之前,受众思维可以帮助你换位思考,让你用受众容易接收的方式输出信息。输出信息时,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你有条理地组织信息,也便于受众的理解。而故事思维则是一种动人的包装方式,可以让你输出的信息更易于受众的吸收。
今天,我们会谈一个较为轻松的话题:提高文笔,让整理加工之后的信息更好地呈现。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写作老手会这么说:“多看书多动笔就好了。”这样说也对,但让人感觉无从下手。对于对文字得心应手的人来说,文笔是依靠长时间经验的实践和体会得来的,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
不过,我认为,提高文笔还是有一些简单的练习之法。
下面,我们就从词汇和句子这两方面入手。
可能有同学在写作时思路已有,但具体落笔时,总是找不到准确的词汇形容,或是写出来的词语都很平淡。每次形容同一个状况或一件事物都只会用那么一两个词,自己也会觉得很无趣吧?这就考验到一个人的词汇了。一个人眼中或笔下的世界有多生动,其实也取决于他的词汇量有多丰富。
因为词汇越多,描述越细腻,感知的层次也就越多,还原度也就越高。例如,有的人只会用“红”,也有的人可以区分“大红、嫣红、橙红、杏红、桃红、玫瑰红、土红、铁锈红、猩红、杜鹃红、灼红、绯红”等等。
如果将文字比作自己的孩子,那么词汇就是ta的衣服,想要将 ta打扮得合宜,就需要收集尽可能丰富的词汇,并懂得不同词汇之间的搭配。
幸运的是,词汇的收集不像衣服那样需要用钱买,需要的只是时间和方法
案例 1 换词法:为文字收集衣服
基本的换词法就是使用近义词。这点可以通过字典或上网搜索,通过换词积累词汇。在生活中,就可以练习这个方法。例如,有时描述因缺乏更为具体的名词,写作形象会过于模糊,就可以用上换词法:
又比如,缺乏动词积累,文字风格会过于呆板,用换词法仍然可以解决:
在这里提一个原则:新词优先,即掌握了新的词汇时,碰到合适的语境要优先运用,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方便以后更容易从记忆里提取。
另外,在换词时也可用不同的词来替换,以体验不同的词汇给人带来的不同观感。
介绍一种升级的换词法。具体操作是:当遇到一个让你感到新奇的词,就将其单独揪出,并找出相似的词,打包成一个小词库。
例如,看三国时看到关羽的“卧蚕眉”,那么,你可以由此延伸出一个“眉形”小词库:蝶翅眉、柳叶眉、螳螂眉、鸳鸯眉、一字眉、方眉、剑眉、点眉、鸭蛋眉、棒槌眉、散财眉、火焰眉……
当然,这个词库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你知道词库中各个词的含义及区别。
不过,就算掌握了很多词,但不会用的话,犹如捧着金碗去讨饭。
案例 2 介绍一个游戏:词语对对碰
练习步骤:
案例 3 另一个游戏
案例 4 魔鬼造句法
听着吓人,其实很简单,他的做法就是买一本名人名言,然后模仿造句。
回想起来,这样的方法一能掌握到许多的金句,体会其中的情理;二能培养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因为被记录下来的文字,在文笔上,也必有其过人之处。
诗歌也可以作为模仿的素材。
模仿,不是说将原句中的一些词换掉,如将“云”换成“猫”“钱”等,而是在对原句的理解这个基础上,再行创造。还有影视作品中的精彩台词,也可成为模仿素材,例如王家卫电影的台词催生了一种“王家卫体”。
你可能不知道,95年的《大话西游》也有对94年的《重庆森林》在台词上的模仿。
其实,只要是打动你的话,都可以成为你模仿的对象,不管是偶遇的广告词,还是公众号文章里看到的句子,等等等。
用不同的素材进行“魔鬼造句”可以给文字不同方面的提升,模仿古文可让文字精炼,模仿诗歌可让文字优美,模仿精辟的吐槽可让文字锋利。
最后,有两点提醒:一是这个方法和上面的“词汇对对碰”一样,要尽量保证每天都练,才从量变到质变
二是始终要清楚一件事:这只是个练习,我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写出山寨版的金句,而是要通过“观摩→推敲→模仿”这个过程体会名家们是如何写这世间的人事情理的。
案例 4 多种角度写作练习
如何用9种说法形容一个人很勤奋? 原始版: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一个关于写作风格的小技巧
说回技巧,其实很简单,即:选好真正打动你的作品,然后读至少半个小时,放下书后,马上去写你自己想写的东西。
这样,你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短时的语感,就能在读后的写作中,融入你的文字中。
最后,将你通过这种方法写出的文字,和平时的对比,体会两者风格的区别,总结出一些要点。这些要点,会让你在平时的写作中,逐渐靠近参考作品的风格。
在模仿的过程中,请持续地总结和反思,你必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写作风格。
明天,我们回归职场写作,谈谈三大思维在具体的写作场景中的运用。第一堂场景写作课就是——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