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P2P的火热期是在2015-2016,2017年大热的是现金贷,直到2017下半年的监管越来越紧,最终现金贷一地鸡毛,P2P也随之低调许多。
2.P2P其实就是链条通吃,将借款用户与出借用户进行撮合,使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有效率。而现金贷则是将资金端砍掉,原本分散的出借用户变成一个或几个的超级出借人,缩短链条提高效率,资金成本与运营成本得以降低。
3.按P2P链条的前后,分几块进行复盘:流量来源、借款、风控、投资、贷后、底层逻辑。
流量来源
背景
1.流量是一盘大生意,大家都不陌生。根据行业的不同,各行业的流量价格也不同,与金钱的连接节点越少,流量也就越贵。一个观察,不一定对。
2.以16年底为节点,在这之前,CPA是3-10元,CPS是30-60元;但在这之后,CPA暴涨至10-30元,CPS已达到了80-200元。目标
1.自建流量入口目的有三,一是可减少获客成本,二是可出售流量创收,三是可减少逾期坏账。
2.流量收入(CPS) = 入口UV * 甲方转化率 * 甲方通过率 * 下款单价;流量收入(CPA) = 入口UV * 甲方转化率 * 点击单价。因此需根据上述几个节点针对性地提高。坑在何处
1.对自建流量入口不够坚定,17年初提出后被老板否决,没能坚持说服老板,错过最佳窗口。
2.过于追求用户大一统的完美(打算效仿腾讯用户体系,多端切换资料同步),花费了较大的精力,遇到困难时仍不舍弃。
3.为了冲短期KPI而动摇了版本路线,为了追求短时业绩而频繁变更需求。
4.前期贪图省事而没做好标签字段划分,导致后续增加功能时不够健壮。
5.运营不能省钱,花钱买推广是初期上量最快的。
6.商务为了KPI,要求H5、API混着接入,加大前期开发难度。
7.初期推广时被下级中介薅羊毛。如何避坑
1.产品经理真的要多做行业调研,用数据说话。如果当时能摆出行业调研数据,应该能说服老板放手试错。
2.如果当时MVP评估不充分,因为【用户体系】不统一也不会影响登录,只是数据不同步而已,此处可通过后期优化解决。如果MVP评估更充分些,当时就能果断舍弃此功能进行快速上线,后期再进行相关迭代优化。
3.与上级充分沟通版本,并制定相符的KPI,避免短期KPI的压力而导致动作变形
4.向前兼容很重要,向后兼容更重要,PM要多思考,尽可能兼容后面可能出现的需求。
5.流量入口的初期硬指标就是UV,UV做不大,后面的转化都没意义,所以初期运营的目标就是冲大PV、UV,而不能过于追求转化率。如果流量起不来,那么根本不存在后期的迭代优化了。
6.要学会向上管理需求,引导商务优先对接API的,保证数据能够及时反馈用于调整后续版本。
7.中介薅羊毛是不可避免的,但需限制薅羊毛的度,避免中介过度薅羊毛影响了正常用户,可以通过逐级提高羊毛门槛来限制。
借款
背景
1.借款
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借款用户极为存量,因此随着P2P的不断扩大,资产荒也随之出现。
2.正是由于资产荒,才导致了供需失衡,贷款超市这类流量入口的价格才会暴涨。目标
背景说到,借款是强需求,近乎刚需,那么重点就在于:
1.如何发现此类客户。
2.成交额 = 借款人数 * 借款频次 * 件均金额,而借款人数 = 注册人数 * 申请转化率 * 下款转化率。坑在何处
1.初期用户银行被盗刷严重。
2.一旦第三方出问题,系统就基本瘫痪(包括进件、支付、认证、审核等)。
3.进件源(考拉)上线第一天,被大流量挤垮了。
4.对接芝麻信用时,没设置手动停用开关。
5.获取运营商清单功能,前期花了大力气选择API方式,浪费人力时间。
6.为了优化而无需上传身份证反面照片(而采用接口抓取),但2017年后是换证高峰,抓取的数据基本上都是过期了。
7.债权放大时,与理财端的投资倍数不同步,导致投标出现无法满标的情况。
8.代扣上线前没进行成功率测试,上线后发现代扣成功率较低,导致代扣效果没达到预期,相反招致很多用户的投诉。
9.初期的信用模型过于依赖规则,人工自由度为0,导致业务部门投诉。如何避坑
1.初期是通过IP、通讯录关联、设备指纹等方式定位盗刷团伙,后期接入第三方支付后就省心了。要善于借助第三方的比较优势,省时省力。
2.接入第三方永远要接两个。比如接入第三方支付,最好同时接入连连支付及富友支付,其中一个为备选,当主支付通道不稳定或出问题时,可马上切换到备选通道,避免了整体业务陷入瘫痪。
3.压力测试要到位,上新业务前都需做好各等级流量的应对方案(偏项目&技术),当没法承担更多流量时,应该选择暂时限制流量,这比用户进入后发现更多错误要好。
4.接入第三方时,除了要有备用,还要留意是否会出现欠费情况。当时接入芝麻信用后,为了避免用户绕开实名认证,强制调用。使用过程中费用流逝飞快,周末时变欠费了,充值没法及时到账,导致周末的用户大量投诉。
5.第三方的技术选型要充分,demo测试后选择简单易维护的H5接入方式就好了。
6.要关注外部新闻,并代入考虑此新闻对产品会产生什么影响。
7.新功能需考虑全局,当得知理财端在当前没法修改投资倍数的时候,应考虑调整借款倍数的需求。例子:投资倍数是50,此版本没法修改,那么债权放大后的倍数也该是50,如此一来,债权放大前的倍数从100改为200就OK。
8.第三方尤其需要进行成功率测试,成功率低时应采取非强制的方式。
9.初期的方案应以逐步探索的方式进行,不应一刀切。后续反思:信用模型后续应加入机器学习,动态调整维度权重及授信额。
风控
背景
1.前文说到,互金的用户基本上是同一批,随着业务的不断开拓,用户的绝对信用水平其实是下降的,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风控尺度。
2.由于互金的业务导向性非常强,因此风控经常要配合公司业绩进行放宽。例如,用户的多头负债严重,按规则是不能放款的,但这批用户只要还能借到下一家,公司就不算是接盘,就依然可以从这批用户身上赚到利润。目标
1.利润水平 = 成交额 * 件均利润率 * (1 - 坏账率),而坏账率是逾期率的加重版(一般是逾期91天后算坏账),因此风控主盯的指标是逾期率。
2.预判用户是否会逾期,主要看两方面: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前者是看用户关键资料是否存在造假成分,也即是否欺诈;后者则是看用户的收支状况,现金流能否足够覆盖负债的流转,也即多头负债。坑在何处
1.风控参数误操作,导致大量不合格订单进入审核后台。
2.审核人员透露风控要点,导致被中介薅羊毛。
3.风控新规则上线后,没及时通知审核人员,导致审核的单不符合放款要求。
4.推广全自动审核时没有考虑到审核人员的业绩问题,导致推广遭到阻力。
5.建风控模型的原始数据被污染,导致后续建模难度加大。
6.初期建模过于依赖第三方数据。如何避坑
1.风控参数调整要求几位总监级联合确认,系统也应配套运维监控,及时报告流量异常情况。
2.风控应该封装成黑盒子,审核人员只能知道操作要点,不能知道风控维度点。
3.部门间的沟通要及时,不能担心审核人员泄密而因噎废食。
4.新方法还是应该摸索推行,应考虑到人的因素并加以补偿。
5.原始数据要做好清洗工作,特别注意剥离测试数据及旧业务方向的数据。
6.自有数据、自有规则应该优于第三方,因为第三方的数据不够稳定且不够完全准确。
后续部分请查看互金产品复盘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