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是我还没弄清楚所以然,二十多岁的时代就手忙脚乱地过去了。它推开这边这扇门走进来,就这么穿堂而过,从那边那扇门走了出去。要说那十年间我还记得些什么的话,就是一天天拼命干活、经常债台高筑、养了许多猫咪。就这些了。其他事情几乎毫无记忆,也没有时间停下脚步不慌不忙地思考问题,甚至连自己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这样的疑问,都不曾浮上脑际。
因此与世代无关,普通人在二十多岁时究竟是什么样子,我都无从想象。那是欢乐的青春的延续,还是让自己顺应社会的痛苦过程,亦或是原本就不存在所谓“普世性”的东西?
你在二十多岁时又是什么样子?或者说,曾经是什么样子?说实话,这是我真心想知道的问题。
2. 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我有过好几次真切的感到哀痛的经历。那是一种一旦经历,身体各处的结构,都必将发生变化的残酷事件。当然,谁都不能毫发无损的走完一生。不过每一次,那里都回响着特别的音乐。或者说,大概每一次在那个地方,我都需要有特别的音乐相伴。
有时候那是迈尔斯·戴维斯的曲集,有时候则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还有的时候就是小泉今日子的音乐磁带。音乐在那个时候碰巧就在那里,我无心地拿起它,当作肉眼看不见的衣裳披在身上。
人们有时会把心内心的哀痛和辛酸寄托在音乐上,以免被那份重荷碾压成齑粉。音乐便具有这样的实用功能。
小说也具备相同的功能。心灵的苦楚与哀痛,虽然是个人的、孤立的东西,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又是可能与别人分担的东西,是能被悄然编织进共通的辽阔风景中的东西。正是它们,把这些告诉了我们。
3. 难以抵抗的日式幽默——比如说我太太不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火锅类,因此结婚后从不为我烹制这类菜肴,说是“有违人生信条”。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叫人无法反驳了。虽说是夫妻,可“请违背你的人生信条”之类的话也万万说不出口。万一对方要求“那么请你也违背一下你的人生信条”,岂不叫人犯难。
4. 标题里的“大萝卜”一词的那篇随笔非常有意思,但是因为很河蟹不好意思po过来,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阅读。
另外想同大家说的是,读书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你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古今中外的各位大智慧之士交流取道,失落时迷茫时幸福时无趣时,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或者共鸣或者趣味。如果我这五天的陪伴能让你感觉读书还算有点意思,那我就心满意足大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