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益,而且也看过去是否曾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拿我们的“余额宝”来举例,小明在余额宝里存了1000大洋,每天的利息大致围绕1毛钱的水平线上下波动。他开始考虑要不要再继续把手头上的部分资金转入“余额宝”。
你作为“余额宝”的用户,很可能会认为“当然要转入余额宝”。
这个想法不是没有由头的,两个角度:
1.把资金转入“余额宝”,稳赚不赔,无非利息有涨有跌;
2.投资“余额宝”有些年数了,亲测可靠。
“是否要继续投资余额宝”在这里是一个单一性的问题,我们所要考虑的是一件事的可行性。
但是,如果把话锋一转:
我们怎样决定先做哪一样事情?
现在就是你对多件事情的处理顺序的安排问题了。
老实说,你是否会给你的日常工作按主次排序?
很多人会说,当然按主次。
但事实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下面是常见的8种坏习惯,你所谓的“按主次”中了几枪?
躺着也中枪!
1.先干喜欢的、有趣的事;
2.先做熟悉的、有把握的事;
3.先做简单的、用时少、见效快的事;
4.先做预先安排、准备充分或经过筹划讨论的事;
5.别人的事先做,自己的事后做;
6.紧急的事先做,不急的事后做;
7.都是别人的事,先挑跟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的事先做;
8.已发生的事先做,没发生的事后做。
看起来理所当然,但却根本没有从重要性的维度来考虑问题,这些都不是“主次排序”。
那什么才是高效能处理我们的工作的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麦肯锡,用他的话来说,所谓的先主后次,是要先分清楚事情的目标意义,然后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先处理重要的,不重要的放在后面做或者不做。
管理学的老齐举了一个例子,明天早上有份文件要交,今天晚上有个客户要跑,你会做哪一个?
客户比较重要,而文件比较紧急。从长远来看,客户能给你带来业绩,尽管不会马上就产生效果。而迟交文件大不了就是老板的一顿骂。因为老板衡量你的唯一标准不是你文件交得及不及时,而是你能给雇主带来多少利润。
显然,最明智的选择是先谈客户,但是估计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先交文件,客户延期再谈。
我也常常会犯典型的错误——把紧急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事情前面。
比如前天我把实践材料上交的事情放在写生涯规划这件事的前面,前者只要在截止日期之前全部上交,提交的先后并不能决定这支团队的综合评价,相比之下,先完成后者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却能在远期提供指导性的方向。我毕竟还是太急功近利,没有分清孰轻孰重。
在真正遇到时间或事情冲突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明确你的长远目标,从而合理分配你的时间。
因此,麦肯锡也提出了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尤其是“不紧急但重要”和“紧急而不重要”这两者的区别。
例如,朋友约你吃饭是紧急而不重要的,去图书馆看书就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但我们往往牺牲的是看书这么重要的事,和朋友出去聚会牺牲看书、在家带娃牺牲看书、追剧牺牲看书,久而久之,看书这件我们一直想做的事就牺牲得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口口声声要培养的“情怀”就少得可怜。
有一句话说得很窝心,“忙成狗什么都代表不了,只能说明你工作效率低,工作方法差!”
盲目地追着事情跑常常有始无终,而目标清晰地处理事情必然事半功倍。
生活中琐碎的事情真的很多,按下葫芦又起瓢,因为有些事我们光是惦记着,可是一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忘记,人的大脑生来就不能实现多任务并行,不要在做事的时候还惦记着还没处理好的事。
麦肯锡提出过一种方法:
每天出门的时候,利用一分钟,把今天要做的事写下来。
然后按照重要程度,即目标→需要→回报→满足感四个维度排序。
到晚上对照一下,这6件事你完成了几件?
最重要的事是否全部达标完成。
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看似要比平时多走点“弯路”,却能很有效地提高做事的效率。只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力,坚持刻意练习,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优秀的习惯会让你受益匪浅,这种支配意志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