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母亲节上午带妈妈一起慕名参观由安徽博物院、四川博物院、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共同主办的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本次展览主题是“共饮一江水”,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主要青铜文化圈为主线构架,分“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天下归一”四个单元,集中展现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等地既独具气质,又相互交融的文明气象。
步入展厅,引入眼帘的是流动的长江画卷,长江——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对于儿时的自己是陌生的,只是从地理书了解到,从西向东,呈现V+W形状,最后奔流入海。初三毕业那年暑假去芜湖,在经过长江大桥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长江,它的湍急、阔大和包容,瞬间就征服我,只可惜匆匆而过,未能驻足停留。
展厅入口是长江上游-位于古蜀的三星堆文明,耳边想起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相对封闭的地形,简略的文字记录,文明应该是落后的,但是当我看到入口的三星堆的纵目人面像,如此夸张造型的青铜人像,是哪个族群的祖先呢?放眼望去,这么多的面具,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寓意?贴着黄金面罩的三星堆人像,让我的眼前一亮,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这些青铜器具它想表达什么?它是在什么场合使用?它是如何制成的?它的原材料?它的合成?一系列的问题涌入大脑,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驻足停留,翻看了一下考古知识,专家说“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所以,出土的一大批造型优美、内涵奇特的青铜人像、神像、礼器和祭品,以及众多金器和玉石礼器,可能是三星堆古人在祭祀天地万物与祖先神灵时使用的神器和祭品。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与飞禽,地上的山川河流、花草果木和走兽,构成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敬畏之心,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跟随展厅的布局,沿着每一个展品陈列路线,亲自去阅读每一个展品的解说,每一个都是那么独特,沿着长江流域的脉络,感受商周时期长江流域上中下,巴蜀、荆楚及吴越不同区域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青铜器从原料的获取、制备、冶炼到铸造,都需要一套复杂的技术,所以大型青铜器铸造一般由国家来控制,它是王权之象征、国家之力量。青铜器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虽然曾经辉煌的青铜时代早已衰落,但那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一直影响至今。跟随陈列的产品回顾青铜时代,我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随着脚步也到达了展厅的尾声——天下归一,通过秦疆域的逐步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是重要的节点,也此次的大一统又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又一个灿烂而辉煌的文明。
走出展厅,感慨当今21世纪的中国,依旧弘扬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秉承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不断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传承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感恩生而为中国人,也将融入这五千年的文化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