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进入公司的两位员工,刚开始甲只比乙优秀一点点,可短短一年,甲却升职加薪甚至成了乙的领导。
是什么拉开了甲乙员工之间的差距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甲一直在认真努力工作啊。可如果这么想,那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日常工作的那点努力,只能带来量变,但不可能会发生质变。
说到这,不得不提那条适用于一切领域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越成功的人就越厉害;越失败的人越平庸。
所以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有巨大差距的是外部因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上学时,明明一开始大家成绩都差不多,你考80分,别人考78分。每天也都是一样的努力学习。
可后来学校设置了实验班,你有幸考进了实验班。
一年后,待在实验班的你已经能考98分了,可没进入实验班的同学还是78分。
你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并不是你比其他同学每天多看一会书,因为每天的时间只能发生量变。真正产生质变的是实验班这个外部环境,你在实验班得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
成功是个人努力累计的结果,与外在环境和社会机制毫无关系。这种认识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
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就颠覆了人们对成功的传统认知。
作者认为成功当然与个人努力有关系。但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外在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做的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
那外部因素是是如何逐渐在职场中,拉开各员工之间差距的呢?
简单地说,是通过如下三步:筛选、分组、特别训练。
1.筛选
筛选是成功的大门。个人能力则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我曾经就职的一家公司,有6个业务组。
老板想在业绩上继续突破,于是他从这6个现有业务组中,根据每位员工的沟通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优胜劣汰,每组各筛选出一位最出色的员工。
能被筛选上对于这6名员工来说,就是一种领先优势。也正是这微小的领先优势,开启了他们的职业晋升之路。
2.分组
员工所处位置决定员工的思维。
老板将这6位员工筛选出来后,重新成立了一个新的业务精英组。专门去开拓新市场新客户,挑战高难度工作。
这6人的精英小团队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觉得自己的身份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使命也不一样,所以要比之前在普通业务组更加努力才行。
分组是拉开精英业务组员工与普通业务组员工的开关。开关一旦启动,差距开始产生。只是,短时间内的差距并不大。
那距离是如何越来越大的呢,就是第三部区别训练。
3.区别训练
区别训练是拉开员工之间差距的最关键因素。
老板开始给这6人精英组强化训练,密集开会,安排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然,精英业务组也获得了特殊的机会。他们每年参加国内外行业类各种大型展会,跟随老板出差接触到更多高端客户、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这是普通业务组没有的机遇。
精英业务组的成员,也常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碰撞思维火花。随着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来越大。
最终,精英业务组的业绩比普通业务组高出了30%。
由此可以看出,厉害的员工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们也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就像特种部队,也是从普通部队中筛选出成员,然后分组,再进入魔鬼强化训练一样。可能刚开始他们与普通部队的人差异并不大,正是不断的机遇和训练,让他们更加厉害。
除了个人能力,机遇和外界优势也在帮助职场族走向成功之巅。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只杠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所以个人努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外界机遇和机制才是杠杆,是登向成功的电梯。
如果你还没有成功,并不是你没有杠杆,而是你的努力还无法足够吸引杠杆,那么先从努力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