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人的主观印象似乎真的很难。这世间两大难事仿佛已是共识——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将自己的思想灌入他人的脑袋。
你的行为在他人眼里终归会以印象的方式存在,尽管将来可能记不起这件具体的事,但是对你还是有模糊的印象。同时将来可能忘记了你这个人的具体样貌,但是通过模糊的印象又能回忆起你,但与之而来的便是板上钉钉,被贴上“标签”。
想改变这模糊的印象确实很难,首先不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坏的事物要比好的事物更容易被记住,做的九十九件好事可能还抵不过最后做的一件错事。光凭岁月的沉淀,便能将对你的印象深深刻在石板上然后沉入脑海最深处。
但也不尽如此。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人们并不会这么做。可能他们想这样做,但是印象太难改变。如果在社交圈内,彼此联系暂时中止(非终止),可看做相对的静止,那么在这范围内的事物就不可能发生改变。正如印象,如果重新融入到另一个社交环境之中,暂时中断之前的社交圈,那么原先的社交圈对你的印象就定格了,与别人谈及你时也就会是之前对你的印象,殊不知新的社交圈改变了你。
更具体地说,人的认知是不断上升的,学无止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高,在不同环境下磨砺,完完全全足够改变一个人。尽管如此,然而却并不能完完全全地改变一个人。在认知不断提升的途中,同时印象会被附带着有所波动而模糊。以相对性地解释,在原先社交圈的认知提升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回忆起过去,回忆起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但是过去的事物是客观的,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不可逆的,无法改变的。因此随着主观认知的变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也会随之波动。
然而即使你有意识地让别人知道你有所改变,别人也只是利用现有主观条件进行反射:你是原先的你。这类似于哲学上的命题: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虽然是同一个人,但由于意识上的区别与转变,现在的你不再如同原先的你。在社交印象中固步自封带来消极的结果往往可能是偏见与歧视甚至是冷暴力。
总而言之,其实最终决定改变社交印象的,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是否愿意改变以往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客体前后对比是否真正地发生改变。之所以改变社交印象,说到底是为了再不愿彼此看着就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