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过的书,已忘得几乎一干二净
就在过去的2016年,学了20本左右有关问题分析与解决的书和资料,学的时候,以为自己学了就会了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路和技巧。
就在刚刚,回顾一下所学的内容,却TM感觉十分茫然,甚至已经把一些知识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更别说能力提升多少了。
安静下来,思考一下脑子里面究竟还剩下那些与问题分析与解决有关的知识点:
1、问题的界定:问题就是期望和现状的差距,其中差距的表述可以用4W1H来量化表述,多数情况下,问题或差距都是在于那个how much,而要搞定这个how much问题,就要搞定那个where问题,因为,没有where,就没有how much,这就跟减肥是的,你得先称一下自己有多重,然后过了三月再称一下自己有多重,where就是称重这种方式,how much的问题就是你称了两次,减肥的结果究竟如何。
为什么剩下这个知识点,因为我曾经在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用4W1H做出来一个问题判定公式,而且对这个判定公式进行了一番2000字左右的思考以及运用了2个生活案例。
2、MECE原则:不重复,不遗漏。
为什么还记着这个知识点,因为那时候我正为了零秒思考犯愁呢,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把零秒思考方法用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上,结果写了一大堆之后,还在想是不是还有没写出来的,MECE来了,更是增加了我的烦恼和担忧,甚至于产生了怀疑:任谁能够MECE,真能做到不重复无遗漏?
3、感度好的轴: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轴,简而言之,就是NIIT要用MECE或金字塔,你用什么维度去分类呢?
为什么对这个知识点还念念不忘呢?因为书上虽然说按照流程、结构及公式三种方式找感度好的轴,但是但多数问题都是按照某一维度的结构划分的,难不成再来一次MECE,然后在浩如烟海的轴中连轴转才能发现一点事实的真相,后来在书上有看到依据特别扯淡的话,就是上面那句有利于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轴就是感度好的轴,按照定义的逻辑来看,这个说法无疑是一个开玩笑并完全不负责任的说辞,我TM要知道那个轴利于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我还不去用吗?
其他的呢?没有了!甚至连那个最基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流程,都有点模糊了。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除了当时的自欺欺人的感觉之外。也难怪,常有人说,看书有啥用呢?
二、学习,一定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读书,不过是获取知识或经验的一个渠道而已,仅仅停留在读书的层面,或者仅仅把读书当成一条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学习渠道,学习就出了大问题,那就是:学而无用。
那么,出了什么问题呢?
1、学习认知:把读书当成学习的全部,以为学了就是学会了,而实际上所谓的学会就是提高了能力,而提高能力则是通过练习获得。
2、记忆方法:读书了,就算是当时理解了,由于没有合适的记忆方法,无法进入长期记忆的仓库,导致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知识点就烟消云散了。
3、学习目标:学习的目标不清晰导致本末倒置,没有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仅仅是浅层次的理解,而非应用和提高能力。
4、学习方式:如果读书过程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或演绎、体验和反思的话,这种学习方式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5、学习计划:读书不是读完就够了,每一次重点读书都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至少包括学习时间、复习时间、演练时间、应用时间四个阶段。
三、接下来,该怎么去学习才好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列问题其实也并不轻松,一旦找错了问题,接下来的分析和对策就是无效的。所以,至于怎么接下来怎么去学习的问题,也仅仅从措施上,进行一个梳理,作为学习的指导以及杜绝类似错误再犯:
1、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
如果学习的目的或者学习的价值是为了提高能力这句话成立,或者符合读书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关于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需要提高什么样的能力?如果这层逻辑关系扯不开的话,学习这事还真的给学习者没太大的关系,除了自娱自乐之外。所以,这里用得上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起码得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个年度的规划,比如,张三刚毕业从事销售,起码要根据销售这个职业方向,对这个岗位的职业能力有个基础的认知,比如客户沟通能力、比如表达能力。
2、应该制定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
为了要制定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因为要做成一件事情,除了简单技能的职业之外,大多数是需要多种技能才能做成一件事情,比如张三想提高客户沟通能力,就需要掌握行业知识、产品知识、还需要了解点心理学的常识、如果再多点信息收集能力,也不为过,而不仅仅是客户沟通能力一方面就能够真的就能与客户沟通好的。所以,就需要围绕要提高的能力,根据能力的分解及技能学习的顺序,制定一个清晰的、符合SMART原则的学习目标。
3、围绕学习目标画个学习导航图:
由于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所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不仅要包括学的阶段,而且要包括习的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该学什么,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学习,该习什么,用多少时间,以多大频次,一以什么方式习,并非毫无规律可言,无论是学还是习,其对象自身都有自己的渐进规律,比如学的问题,一定有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顺序,而要清晰的表达这个学或习的顺序,最好是研究一番达成学习目标的路径,实在不行就去找个老司机请教请教,总而言之,先弄个学习导航图,明确学和习的路径,比先学或习什么更重要。
4、编织所学知识或技能的网络图:
有了学习导航图,只能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而学或习的过程则需要你用学习驾驶这能力这艘小船收尽沿途的风景,到了一处,就要按照知识或技能之间的关系,创建知识或技能的网络图,《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通过比较方式让学习者在归纳和演绎中学习,是个不错的学的方式;而《学习之道》中对技能拆解然后关联经历、应用设想的学习架构,也是一个不错的习的方式,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刻意练习》中的黄金法则:刻意练习,在不断的有目的的练习和反思中,让自己不断编织学习的网络图,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5、适当的停下,看看你走在哪里:
无论是学的阶段,还是习的阶段,适当的停下来你,尤其是习的阶段,多频次的停下来你,运用合适的反馈方式,评判评判自己走到哪里了,程度如何,然后优化学或习的方案,对于提升自己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反馈,大多时候是不能直接获取或者从他人哪里通过实验获取的,所以,好好地设定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目标评估方式,对自己的学和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之前已有相应文章阐述,不再重述。
6、最重要的能力是:解决问题:
能力提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有人说我能力很高,却见不到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无法体现其能力的,所以,学和习的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无论是整体性学习技术、还是拆书帮的学习技术,无论是技能拆解之后的刻意练习,还是自我激励下的高强度持续性的刻意练习,其最终的目的是都是为了通过能力的提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四、补充:大脑的适应能力
无论是学的过程还是习的过程,都会存在大脑的适应性问题,学习的本质就是跳出舒适区,走向恐慌区,或者非舒适区,所以,学习本身还是一件有点痛苦的事情。大脑在刚开始走向非舒适区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不适应,你用可以练习的方式试试看,刚开始的刻意练习的时候,大脑是图个新鲜,然后就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换个方式继续刻意练习,让大脑在继续感觉到新鲜的过程中,继续被牵着走在提升能力的大道上,但是,大脑的不适应依然是会存在的,只不过是经过一段的不适应之后,大脑就会调整自己的线路或结构,就会适应刻意练习中的不适应,转而进入适应的舒适区,这就是大脑的自适应能力,就好比把一个人送到南极,没去之前以为哪里不是人活的地方,过段时间大脑适应了,就会调整自己,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了,在这方面,刻意练习特别强调持续的让大脑通过反思以进一步提升的方式,让大脑进入不舒适区,以达到持续提升能力的效果,这也是刻意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和练习的本质性区别。
仅仅读书,拯救不了你的学习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