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赏诗词品历史】,欢迎关注,领取更多惊喜福利!
一直以来,苏轼那种“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让大家印象深刻。
他的从容豁达与众不同,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他不是在主张玩世不恭,也并非在提倡消极避世,而是在用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心境积极入世,去践行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
心胸坦荡的苏轼一生都在努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纵然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是他始终能够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看到欢乐与希望,或许这就是他能够流芳百世、受人景仰的关键原因之一吧。
那个外出游玩遇到大雨的苏轼太让人敬佩了,当同行的人匆匆赶路,对瓢泼大雨避之不及的时候,全身湿透的他就像在闲庭信步一般,“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豁达是真正看透了人生的态度,也真是因为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才弥足珍贵。
时年43岁的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他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是一封《湖州谢表》并没有将他击倒,反而让他越来越知道了自己心神向往的究竟是什么。
王安石的求情、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救了苏轼一命,大难不死的苏轼心灰意冷,落寞地前往黄州赴任。
尽管一无实权、二要受尽监视,但是苏轼却在这个时候在另一个领域寻求到了自己的归宿,那就是诗词。
他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他广交名士、游山玩水,他豁达从容的性格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
我始终不同意苏轼的诗词中消极思想多于积极情感这种说法,他的回避是因为自己保国为民的理想难以实现,他的放松是因为国家体制和封建权力让他壮志难酬。
然而,他心里始终没有放下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后来对仕途失望,他的人生也还在熠熠闪光,他的思想也依旧璀璨。
往事不可追,历史已经不能改变。或许苏轼一生如果顺风顺水,也就没有那么多经典的诗词作品了。
现在的结果就是最好的安排,让我们再来一起重温苏轼的这首《临江仙》,也给努力后的自己一个释怀的机会。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被贬黄州,暂居临皋亭,与好友在深夜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
尽管那一方居所后来被东坡雪堂所取代,但是任何一个游子都希望回到属于自己的港湾,所以当夜醉酒的苏轼还是选择回到临皋亭。
数次敲门之后无人应答,听着屋里的喊声、看着奔流的江水,苏轼没有暴跳如雷,因为匆匆而逝的江水之声浸润了他的心田,任何风吹浪打他都处变不惊。
可是人性总是复杂的,我们绝对不能要求苏轼就只有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一种境界。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也开始怨恨自己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也开始对功名利禄产生了怀疑。
或许一个人的某种感情压抑久了便是一种最深的折磨,有朝一日蓬勃而出则会将人的精神践踏得支离破碎。
追逐功名没有错,但是太过执着或许就会烦恼不断。在这里,我对苏轼这种感叹没有丝毫消极的评价,反而对这位饱经沧桑的文人心生怜悯。
夜深人静,渐渐地风浪平息。这是一个历经坎坷的“游子”在深夜寻找自己的“故土”,也是一位被理想和现实撕扯的文人在星空下的自我救赎。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何等的良辰美景啊,何不趁此机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此解脱呢?
我们应该理解谪居的苏轼,用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他的回避,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他的退缩,也用一种豁达的观点去评价他的人生,或许我们一辈子的精神食粮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