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补习班》看过程中,不断勾起体内的的某根神经,对孩子,还有当初自己对学校的那份情绪。
小学时,还算爱学习,主动学习,孩子的虚荣心要我很想拿到好的名,更得到妈和老师的认可。一副定格的画面便是沙发上,妈一手拿试卷,一手拿着笔,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如此这般直到初中,才停止。用她的话说,小学成绩还好,一到初中就跟不上了,再加上叛逆,更别提成绩了,从爱学习,到上课就头疼,再到逃学辍学,再到……学校里面的学习给我的就是煎熬,直到高中毕业,似补习班漫天碎书迎来最爽的一天,他们说高考是人生的大坎,过了就是一重要分水岭,从此踏上不同人生路,可它当时真的是我一”儿戏”,过儿今,谁也别想逼着我学最后一哆嗦!!!
工作后,渐渐明白之前老师说的,生活中虽用到的上学所学的东西不多,但自己学习时又感觉到回到学生时代,一年以前,特别爱看青春校园片,找的就是那种感觉,生活中再难以捕捉不到。离开学校后最为后悔不是错过了学习,而是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每每拾掇下,会力不从心,自学校里延续下来的坏毛病,一直未改变……
看完补习班,想着孩子,似有太多不合格之处,在“学习”都还未及格的路上,我也是第一次当父亲。学校里面并不是还我一有为大好青年,而是希望在他离开校门那天,能昂首挺胸,自信十足的迎接接下来的挑战,选择自己的生活,而这也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学校,了解孩子。
和孩子打交道,核心的逻辑便是在安全边界内,鼓励孩子自由试错。孩子成长处于一个连续而且快速的变化过程,每年的变化都不能使我们用简单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他们打交道,给他们贴标签,下结论。在每个阶段所接受的东西、产生的反应并不会像大人所认为的那样,生活、阅读、表达、学习……这些应站在他们的角度,观察、记录,将这些反馈给老师,家长做到以身作则便好。而作为学校应该怎么看待呢?将其看作为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在学校里,孩子会遇到来自不同家庭的伙伴,会遇到年龄、性格、风格不同的老师,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经历失败和成功、合作与竞争、批评和赞美,和真实的社会没什么区别,但有一点区别很大,就是孩子在学校几乎没有风险。孩子在学校可以尽多的犯错,但又不会有严重后果,可到了社会就不行了,所以学校的本分是应该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犯错的空间,用更多样的尺子去量孩子,每个孩子通过不断地是试错,找到真正自己的长处、优点,然后再把孩子送到社会,参与真正的竞争。而不是每做错一道题,老师家长都会给白眼,每记不住东西,就无奈抓狂。
作为父母的,很多焦虑是因为孩子老犯错,但当真的孩子很好地掌握分寸和场合说话做事,做作业不拖拖拉拉,既整洁又不出错,会满意吗?这样的孩子还能叫孩子吗,不犯错,没人知道怎么帮他,那他很多潜在可能性,都被封死了。对孩子一直抱有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会摔倒,会害怕不敢前行,但终究一天也会学会走步。